“两个大局”交织,百年风云激荡,产值超万亿元的支柱产业积厚成势,在稳增长上展现出巨大“分量”。今年前三季度,广东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实现增加值32993.74亿元,占GDP比重36.0%,增速3.8%,高于GDP增速1.5个百分点。
然而,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放眼寰球,广东制造业面临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两端挤压”。电子信息“一业独大”、中高端供给不足、产业结构仍需优化等问题日益凸显。
“下一步,广东支柱产业要对照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坐标系找差距,在全球的制造业产业集群中找标的。”中制智库理事长兼研究院院长新望认为,未来各国制造业的竞争重点,是产业集群之间的博弈,广东支柱产业要实现“既大又强、既稳也优”。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党组书记、厅长涂高坤表示,广东接下来要对标对表世界一流,优化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发展策略。集中力量突破核心技术、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十四五”期间力争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达5家以上,推动制造业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新能级”的支柱
在广东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中,汽车、生物医药和超高清视频显示3个集群尚未达到万亿级营收。
短板蕴藏机遇,落差积蓄势能。这些有望具备“新能级”的支柱,将成为广东最有可能率先突破、最有可能引领全国的产业风口。
作为全国汽车生产和消费第一大省,近年来广东汽车产业集聚效应不断增强,在广州、深圳以及肇庆等地逐步形成一批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区。广州番禺区,化龙汽车城以广汽乘用车、广汽埃安、广汽研究院为创新中心,辐射吸引47家汽车零部件及相关配套企业入驻;深圳坪山区,比亚迪的“头雁效应”带动形成集研发、生产及销售于一体的国家级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肇庆高新区,小鹏汽车智能网联科技产业园、宁德时代华南锂电池制造基地先后落户于此。
“锚定产业发展,加快集聚成势。”小鹏汽车董事长兼CEO何小鹏表示,未来2至3年期望在肇庆引入上下游供应链企业80到100家。今年前三季度,全省新能源汽车增长176.6%,持续保持高位增长。
集群化的发展,使汽车产业加快从量的积累奔向质的飞跃。然而,广东汽车产业仍面临着零部件与整车生产规模不相适应的困境。目前,广东汽车产业整零比为1∶0.78,相较汽车工业发达国家1∶1.7的整零比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政策精准发力,直击集群痛点。今年10月,《广东省汽车零部件产业“强链工程”实施方案》发布,预计到2025年,汽车制造业营业收入超1.25万亿元,整零比达到1∶0.9。汽车产业“整强零弱”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将是广东接下来需要啃下的“硬骨头”。
疫情下,越战越勇的还有广东生物医药产业:迈瑞医疗成为全球呼吸机龙头,康泰生物推出首款“粤产”新冠病毒灭活疫苗,多款“广东造”抗原检测试剂率先获批上市,艾欣达伟自主研发的胰腺癌创新药有望填补该领域空白……
今年7月,迈瑞医疗董事长李西廷获得中国医疗器械行业首个“功勋成就奖”。这家从深圳蛇口起步的国内医疗器械龙头企业,成为了2021年全球50强医疗企业排行榜中唯一一家中国企业。迈瑞医疗的出海战略是直接进军门槛较高的欧美高端市场。
“在国外,一台医疗器械设备一旦出现医疗事故,巨额赔偿将给企业带来灭顶之灾。我们高度重视产品的准确性和稳定性。”与全球顶级药企同台竞争,李西廷深感创新的重要。多年来,迈瑞医疗坚持将约10%的营收投入研发。
“产业基础好、制造业发达、市场化程度高,这是广东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优势,但真正面向未来的创新平台则比较欠缺。”生物岛实验室智库负责人冷民建议,广东应该重点培育生物药、现代中药、高端医疗器械等一批具有比较优势的细分产业。
全球范围的“换道超车”
支柱产业“立柱”,新兴产业“架梁”。广东抢抓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机遇,一大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正通过核心技术攻关,演绎着全球范围内“换道超车”的故事。
在位于佛山高新区的清极能源实验室,公司创始人、总经理钱伟和团队成员正在进行电堆性能测试。在上个月举行的2022年中国氢能产业大会上,该公司生产的新一代金属双极板电堆受到关注。
“在氢能产业链中,技术门槛最高的就是燃料电池。公司智能生产线年产电堆超5000套。电堆的产业化来之不易。”钱伟感叹,早在2019年,清极能源就率先研发出金属双极板电堆,但因缺少配套模具迟迟无法生产。“关键零部件一定要实现广东本地制造!”他痛下决心,带领公司与本土精密制造企业联合攻关,去年终于成功制成高精度模具。
随着更多氢能企业自主研发及制造步入正轨,广东氢能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加速汇聚。截至2021年,广东已汇集超400家氢能企业,产值超百亿元。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在新赛道上,广东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产业也正迎难而上、愈难愈进。
“2018年研发出了半导体设备关键零部件2.45GHz微波电源,但关键材料却无法在国内完成生产。”季华实验室(先进制造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半导体技术研究部相关负责人胡琅深感无奈。
胡琅的遭遇,折射出广东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困境。珠三角地区有着全国最大的芯片消费应用市场,但是制造短板明显。2019年广东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1200亿元,其中集成电路设计业营业收入超过1000亿元,制造营收占比较低。
核心产品生产不来,关键时刻就受制于人。
2019年,美国单方面挑起贸易摩擦,随后加大对华为等企业断供芯片的制裁打压。百年变局叠加世纪疫情,全球芯片供应危机爆发。制造大省广东的供应链受到冲击,“缺芯”风暴席卷手机消费电子产品和汽车等领域。
中流击水,半导体产业“链主”企业在骇浪中奋楫争先。今年8月,总投资162.5亿元的广州粤芯半导体技术有限公司(简称“粤芯半导体”)三期项目启动,新建产能4万片/月的12英寸集成电路模拟特色工艺生产线。上个月,粤芯半导体正式完成了B轮融资。
“我们将充分发挥‘链主’作用,助力广东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集成电路产业创新高地。”粤芯半导体总裁兼CEO陈卫表示,该企业自2017年落户广州以来,吸引来自材料设备、芯片设计、封装测试、终端应用等产业上下游共150家企业落户在广州黄埔开发区。
放眼全省,更广泛的协同创新正在加快推进。去年以来,广东推动成立投资规模均超百亿元的湾区半导体、广大融智、智能传感器三大产业集团,设立总规模超千亿的6只投资基金,支持广州、深圳、珠海等打造集成电路产业发展集聚区。截至2021年,广东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产业实现营业收入增至2017亿元。
“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核心问题是应对好当前国际经济循环中存在的科技脱钩、产业脱钩、金融脱钩和规则脱钩等挑战,推动广东形成全球创新策源地。”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如是说。
制造业当家的号角已经吹响,新兴产业乘势而上。今年前三季度,全省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省规上工业比重为54.6%,同比增长4.7%,“进”的动能更强劲。从并跑到领跑,广东战略性新兴产业抓住“换道超车”的时代契机,为制造业当家注入源源不断的澎湃动力。
勇闯未来“无人区”
在电影《星际穿越》中,男主角穿过土星附近的虫洞前往遥远的星系,寻找新家园。人类或许离“星际穿越”还很遥远,但模拟出全息虫洞这一天已经到来。
近日,英国《自然》杂志发表的一篇论文首次报道了一台量子处理器对全息虫洞进行量子“模拟”。以量子计算为代表的未来产业正在创造巨大价值,并带来无限可能。
开启勇闯未来产业“无人区”的征程,广东已经行动起来。深圳成为我省最早出台培育未来产业专项文件的城市,明确提出前瞻布局合成生物、区块链、细胞与基因、空天技术、脑科学与类脑智能、深地深海、可见光通信与光计算、量子信息等8个未来产业。
科学和产业相互联系,但两者之间有着被称为“达尔文之海”的鸿沟,想要跨越却并非易事。
“从0到1是科学家要干的事,从1到100则是产业孵化园区该做的事。”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简称“深圳先进院”)院长樊建平举例,美国波士顿生命科技城就是生命健康领域产城融合的典型代表,几乎聚集了全球所有的顶尖制药公司。
参考国外先进做法,全链条成果转化创新模式正在脑科学产业日渐清晰。2021年11月,由深圳先进院与深圳市光明区联合共建的脑科学技术产业创新中心正式揭牌,这是全国首个脑科学技术产业创新中心。自成立起,该中心就探索“需求方出题,科技界答题”的全新形式。
“创新,创业,创投,三创合一。”深圳先进院脑所所长王立平介绍,例如围绕脑科学与类脑智能领域产业转化的共性需求,该中心搭建了11个企业共享技术平台共500多套设备,显著降低了创新成本,打造全国首个“拎脑入驻”型专业孵化平台。目前,该中心已吸引超过40家企业落地,累计融资总额超10亿元、估值超100亿元。
未来产业如何更快落地?樊建平建议,未来产业应当建立一种基础科研和产业化螺旋式互相迭代、牵引的发展模式。“同时,充分发挥好粤港澳大湾区的区位优势,将广深港澳科创走廊的科研、金融和医疗优势与东莞、佛山等地的制造优势互补。”
除了深圳,广州、惠州、东莞以及中山等地也陆续提出未来产业的详细规划。今年12月,广州生物医药与新型移动出行未来产业科技园成功入选全国首批“未来产业科技园建设试点及培育名单”。相关负责人表示,科技园将试点实行“政府引导+科技园牵头+领军企业+社会资本”的模式,孵化一批细分领域领先高新技术企业。
集群发展,乘势跃升;未来已来,路在脚下。广东正突出坚持制造业当家,以“稳”夯实支柱产业,以“进”攻坚新兴产业,以“新”谋划未来产业,把制造业这份厚实家当做优做强,在新的高度挺起广东现代化建设的产业“脊梁”。
行思录
做好产业集群
三篇文章
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提出,要突出制造业当家,高水平谋划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坚持抓大产业、大平台、大项目、大企业、大环境。
制造业当家,作为“四梁八柱”的产业集群重要性更加凸显。
德国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韦伯在《工业区位论》一书中指出,产业集群内各类创新要素互动活跃,使得集群产生知识溢出效应。
广东如何做好大产业?具体来说要做好三篇文章:一是继续做强做优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二是培育壮大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三是前瞻性谋划布局未来产业,从而促进产业由集聚化发展向集群化发展跃升, 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对于新一代电子信息、绿色石化、智能家电等支柱产业来说,眼下发展关键是对标对表世界一流,充分发挥我省制造业门类齐全、市场空间广阔、应用场景丰富、生产能力强大的优势,加速补齐短板,加大中高端产品供给。
上个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了4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广东共有7个集群入选“国家队”,数量排名全国前列,集中在信息通信、超高清视频、智能家电、高端医疗器械等领域。无一例外,这些集群都是战略性支柱产业的范畴。可以看到,支柱产业正坚定地朝着更先进、更高端的方向攀升。
而在半导体及集成电路、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的部分领域,中国与日德美等发达国家大致处于相同起跑线,制造立省的广东更要紧紧抓住“换道超车”的时代契机,突破“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加快部分重点领域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并跑,甚至领跑发展。“以碳化硅、氮化镓为代表的第三代半导体技术,有望成为广东竞逐领先的新赛道。”季华实验室大功率半导体装备研究部主任伍三忠判断。
新旧动能加速转换,未来产业构建新世界。从省到市,广东前瞻性规划布局一大批前沿新产业。如何发展好未来产业?广东正探索创新链产业链的深度融合——把实验室里的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产业应用。
在深圳市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楼上楼下”创新创业综合体模式值得借鉴:把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串联起来,“楼上”科研人员开展原始创新,“楼下”创业人员进行技术成果商业转化。
未来产业,本质上是科学研究和“根技术”创新的产业,并且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互衔接,共同构建起协同发展的产业新生态。
当前,广东制造业总体处于全球第三阵列向第二阵列跃升阶段。能否抢占产业革命的制高点,能否重新书写世界制造版图的新坐标,更多答案就在这三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