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继“985”和“211”工程之后,党中央、国务院在教育领域做出的又一重大战略决策。“双一流”建设正在影响着当今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也将对未来中国高等教育的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新时代如何建设“双一流”?下面就带你了解一下吧!
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大学校长陆健:
一流人才的培养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重要基础和基本特征。只有培养一流人才的大学,才能成为世界一流大学。高校的根本在于德育,这不仅是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体系的内在要求,也是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进和发展的重大政治任务和战略工程。
为什么要推进“双一流”建设
记者:国务院发布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于2015年10月颁布实施。三年来,“双一流”建设稳步加快。如何看待“双一流”建设对提升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作用和意义?
吕健: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自国务院三部委发布“双一流”文件以来,标志着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迎来了千载难逢的黄金时代。
“双一流”建设对提高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和历史意义。可以从新定位、新理念、新变化、新作为、新成就等角度来理解。
从新的视角看,“双一流”建设紧紧围绕培养谁、怎样培养、为谁培养的根本问题,攻坚克难,改革创新,为我国教育整体发展水平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提供了有力支撑,开启了我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新征程。
从新的理念来看,通过“双一流”建设,进一步明确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遵循、行动指南、时间表、路线图和任务书。我认为其基本内涵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解读:一条主线,两个追求,两个基础,两个支撑,三线相交,四个自信,一个平台,一条路径,三只抓手。
所谓“一条主线”,就是以习近平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遵循党的十九大和全国教育会议精神确定的旗帜、方向、道路和目标。所谓“两个追求”,就是办好人民满意的大学,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所谓“两基”,就是扎根中国,遵循教育规律。所谓“两个支撑”,就是充分利用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认真吸收世界先进的办学和科研经验。所谓“三线融合”,就是探索出一条“创新是第一动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融合发展新路。所谓“四个自信”,就是要以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为支撑,建设“北大、清华、浙大、复旦、南大等全国第一名校”。所谓“一个平台”,就是以家国天下为己任,以国际坐标和世界标准参与国际舞台上的国际合作与竞争,为构建人类共享未来的共同体贡献“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努力形成引领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范式。所谓“一条路”,就是回归高等教育的本源,注重内涵发展,突出优势和特色,打造独具特色的“中国茶”大学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