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不少高校结束寒假迎来开学季,各种“网络名人课程”陆续上线,引人关注。有教育工作者说,一门成功的“网络名人课程”,不仅需要“引领”学生的创新能力,更需要“留住”学生的深度努力。“网络名人课”不能简单地“热闹一会儿”,而要让学生在耳目一新、明亮的教学环境中获得真知。
近日,浙江大学一门充满美食元素的“吃货课”在网上走红。在这个名为《动物产品加工实验》的班里,琢磨食物配方,控制食材和火候,研究改善口感的方法,是常规操作。与食材的近距离接触,让很多选课的同学大呼“过瘾”。
“这是一门实验课程。课程内容主要涉及奶、肉、蛋制品的主要加工原理和技术。”这门课的授课老师、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副教授任大熙介绍,实验班按照奶、肉、蛋进行分类,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食品加工实验。上课的地方,冰淇淋机、烤箱、灌肠机、奶酪均质机、电磁炉等机器设备齐全。即使是没下过厨房的学生,在老师和“黑科技”的帮助下,也能做出好的食品。
一些高校利用近年来科幻小说和电影的流行开设了科幻小说的“衍生课程”。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开设了选修课“爆款”《星际旅行101;;科幻中的科学》。许多学生对老师“生动的幽默”和“宽思路的作业”印象深刻。在深圳,《科幻小说中的政治经济学》也是受学生欢迎的。该课程的创始人、深大城市治理研究院助理教授阴军表示,该课程开设了30个选修名额,但每次都是供不应求。
不少师生表示,真正“叫好又叫座”的“网络名人”课程的新颖度和趣味性还远远不够。
比如被网友戏称为史上“最馋”的《动物产品加工实验》,就有其围绕食物“色香味”的考核标准:用筷子插东坡肉,看是否软嫩;轻轻敲击咸鸭蛋,看能否流出鲜红的油……本课程的核心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掌握隐藏在食品加工中的科学“门道”。学生在了解了美食烹饪的技巧后,还需要了解背后的专业知识,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咸鸭蛋“流油”的奥秘在哪里?牛奶是怎么变成酸奶的?这些都是学生在食品制作之外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李教授表示,一门成功的、高质量的“网络名人课”,离不开学院、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合作和努力。课程既要避免“千人一面”,又要避免“娱乐化”倾向。
李建议,开办院校要加强对课程名称、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的监督和指导,教师要创造条件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学生在选课前要仔细了解课程的相关信息,端正学习态度,帮助有兴趣的学生,通过学习增加兴趣。“网络名人课”不能简单地“热闹一会儿”,而要让学生在耳目一新、明亮的教学环境中获得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