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历史悠久,地域文化鲜明,使得东北的饮食别具一格!所以,今天,边肖将向你介绍中国东北的食物。希望你会喜欢!
东北饮食文化的特点
东北的饮食很讲究。首先介绍主食。在这里,大米是主食,是自产大米。这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独特的气候适合水稻的生长。东北大米还远销海内外,其特殊的口感是其他地方的大米无法比拟的。面食虽然也是北方人的主食,但在东北只有在特殊场合才会吃。其次是肉类,这是自古以来东北饮食生活的特色之一。他们的肉主要是牛羊肉,自己抓的鱼,自己养的猪鸡鸭。他们也以肉为主食,一天没有肉就活不下去。这些是他们的饮食特点。冷冻食品也是他们最具代表性的饮食习惯之一。由于这里冬季时间长,气温低,这个天然的大型冷库给他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这种饮食习惯也是在这种气候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这种冷冻食品既能保鲜,又能杀菌,保证了食品的原味。真是一石多鸟。
这里的人也很喜欢豆制品。以大豆为原料,他们可以制作各种食品,如黄豆、红小豆、绿豆等。用于粥,以及各种酱料,豆腐,豆浆等。这些都是当地人喜欢的,即简单方便,又好吃又有营养。东北菜种类繁多,以炖、烤、酱为主。东北菜口味多,咸中带甜或脆中带软,很难把握。小叶鸡炖蘑菇和猪肉粉条都是东北的名吃。
东北的饮食文化和习俗
东北菜由三种地方菜组成。黑龙江位于中国东北的最北部。大兴安岭、小兴安岭的山珍野味,黑龙江的三文鱼,乌苏里江的三文鱼,奠定了黑龙江独特美食的物质基础。黑龙江菜系以烹饪美食和新鲜河流而闻名。菜色丰富,厚重浓郁,食材较少。名菜有清汤龙飞、白烤猴头菇、红烧鹿蹄筋、烟熏三文鱼、生鱼菜、酱骨架、香肠、松子小肚子、香菇炖鸡、豆豉炖排骨、烂炖肉、酥白肉、水煮白肉、杀猪菜、泡菜粉、粘豆包、大山楂饭、野菜馅饺子等。
吉林位于中国东北中部,有巍峨的长白山和一望无际的森林。松花江汹涌澎湃,波涛滚滚;一望无际的大草原蕴藏着无尽的宝藏。吉林菜擅长做野味,醇香浓郁,简单实惠。名菜有鹿茸汤、鸡肉泥、人参鸡、狗肉火锅、白烤松茸蘑菇、白肉香肠、鲶鱼炖茄子、猪肉炖粉条、酸菜、韩式冷面、糕点制作等。
辽宁是满族聚居的大省,所以辽菜受满族的宫廷菜和王宓菜影响很大,讲究用料和造型。另外辽菜擅长做海鲜。辽宁菜的特点是原汁原味,咸甜分明,香脆爽口,油亮油亮,外形美观。辽宁的名菜有烤大虾、鲜白蟹、清蒸章鱼、红梅鱼肚、烤三白、沈阳回头客、马家蒸饺、老边饺子、海城馅饼、胡塔子等。
炖是满族人的发明。早年渔猎生活,迁徙不定,炊具只有一种,自然要炖。最有名的是八大炖菜。苏波汤和土豆烤牛肉也是炖菜,是俄罗斯人的专利。现在东北也有杀猪店,主要经营白肉血肠。
这种烹饪方法是鲁菜独有的。把切好的肉糊起来,放油锅里炸,捞出来放在辣酱里炸。东北人用这种方法在锅里做出好吃的猪肉,也用煎锅炒蔬菜,捞出来炒,比如烤茄子,鲜土等等。锅包肉做法:将猪里脊肉用酒精盐、少许酱油、水淀粉切片,搅拌均匀,放入七成热的油锅中炸至金黄色,从小碗中取出,加入酱油、醋、糖、精盐成汁,葱、姜、蒜、胡萝卜放入锅中少油炒熟,倒入适量汁液,放入炸好的肉片,翻几下,立即出锅。这道菜的特点是外酥里嫩,酸甜可口,黑龙江的酸甜可口,辽宁和北京的番茄酱。
俄罗斯料理外观简洁自然,让人一看就有亲切感。其实很优雅,在沉默中彰显高贵与矜持。俄罗斯人最喜欢的主食是面包,伏特加酒会伴随整餐。俄罗斯料理的第一道菜是第一道菜,以咸酸为主,包括鱼子酱、鹅肝、沙拉等多个品种;第二道菜是汤,可分为清汤、奶油汤、蔬菜汤、冷汤四类。最熟悉的是罗宋汤,红蔬菜汤,混合汤和豌豆汤。第三道菜是主菜。俄罗斯人更喜欢用肉饼、牛排、烤鸡、乳猪等肉制品作为主菜;第四道菜是蔬菜,常见的有蔬菜沙拉、薯片、腌黄瓜和水煮芦笋等。第五道菜是甜点,包括布丁、煎饼、冰淇淋、奶酪、水果等。通常还有咖啡或茶,这样才算是一顿完整的饭。
东北菜容易给人粗糙但缺乏精致的印象,所以很少在高档酒店和餐厅烹饪,反而成全了东北菜的“市民菜”和“平民菜”形象。如果一家人自己掏钱,东北菜真的是实惠的选择。东北菜很好吃,如果配上醇香的高粱烧酒,会有些豪迈,充满长城的味道。
东北的饮食和文化习惯
东北饮食文化圈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圈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具有强烈风格特异性的亚文化区位类型。作为历史上饮食文化的客观区位类型,东北饮食文化圈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和内蒙古东部。一般来说,某种风格或类型的饮食文化都有相应的文化原生地理属性。这种文化的本土或地域依附性深深植根于自然生态土壤和文化生态系统土壤,作为一种传统的、时尚的、心理的精神饮食文化元素,具有明显的时空属性。饮食的这种时空属性往往与行政区划的变化等政治因素的变化不合拍。作为地域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饮食元素不仅在空间范畴上生动地反映了该地区饮食生产和饮食生活的具体内容,而且在时间上记录了人们饮食行为和饮食文化风格的变迁。因此,从历史文化演变的角度审视东北饮食文化无疑是一项有意义的工作。不仅深入了解东北饮食文化本身需要这种历史观察,而且它的意义还可以扩大到更广泛的其他文化领域。
东北饮食文化圈的生态环境与文化历史特征
中国东北位于北纬42至53 34 '之间,是最寒冷的自然地区。被强大的蒙古高压笼罩,比境内任何一个地区都冷,这无疑是东北自然生态的基本特征,也因此成为这一地区文化史上的首要环境因素。东北地区的河流、湖泊和沼泽具有丰富的地表水资源,不仅保证了植被的茂盛,也为陆地动植物的生长和多样性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使这一地区成为中国历史上森林覆盖最广、草原最辽阔的优越地区,也是狩猎、畜牧、捕鱼、种植最理想的天然综合经济区。
食物和自然资源应该是饮食文化的决定性环境因素,尤其是人类更依赖自然本身的饮食文化。今天,经过长期的巨大生态变化,中国东北地区的森林仍有1700万公顷的天然林面积,占中国森林资源总量的60%。许多种类和数量的动物生活在这里,加上丰富的植物产品,它们为这里的人们提供了美味的食物。丰富的水域为人类提供了种类繁多的鱼类。广阔的平原草原是独特的畜牧业天堂。根据笔者对19世纪东北地区实际用作食物的食物资源的初步研究收集到的资料,情况大致如下:鸟类70多种,兽类50多种,鱼类100多种,水果60多种,蔬菜100多种,谷类40多种。直到20世纪中叶,东北大部分地区基本都是“一棒子打鱼”,野鸡飞来饭锅人烟稀少,这应该是东北饮食文化圈里另一个非常重要的不可小觑的文化特征。东北地区人口稀少,生存空间广阔,决定了简单的“靠天吃饭”的经济生活模式。自然种群的压力就像看起来那么弱,生态环境接近初始状态。瘦人口的消费只是鸟、动物、鱼、水果、蔬菜等无数天然产品中的极小一部分。这使得东北的繁荣长期保持在一个基本平衡的状态。直到本世纪初,这个东北的美食天堂并没有因为食物的压力而对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的破坏。丰富的食物资源和相对稀缺的人口形成了合理的协调关系。在自然食物链循环过程中,并没有出现大陆很多地区由于人类的插入而导致的各营养级等级结构的颠覆和崩溃。20世纪50年代以前流行的一句农村谚语“打野”,反映了东北农民粗放经营和生计的基本史实。在漫长的历史中,中国东北地区的居民采取了畜牧、狩猎、捕鱼、采集和种植等有序的生产方式,他们的食物结构都很合理,以肉类(动物、家禽、鱼类和牛奶)为主,植物性食物(谷物、水果和蔬菜)为辅。
从19世纪末到1940年代,与大陆“江河日下”的趋势相反,东北地区的文化活动在小范围内呈上升趋势。大量欧洲人、俄罗斯人以及后来的苏联人、法国人、希腊人、德国人、波兰人、南斯拉夫人、匈牙利人、犹太人、日本人、朝鲜人和其他外国人涌入东北。他们各自民族的饮食习俗的影响今天仍在发挥作用。很多外地人不仅让近代的东北,尤其是大小城市,充满了西方文化色彩,充满了异国情调,有着自己独特的民族、肤色、服饰、语言、习惯、职业、居所,还有自己的饮食、饮食习惯。根据1937年的调查,仅哈尔滨就有260多家西餐厅,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外国人开的。19世纪末,由于“关东”封锁政策的彻底打破,外省人纷纷涌入东北地区“闯关东”。在这段时间里,东北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发展和饮食文化。“关门!
外面”;中国;对外热情交流的新局面。过去人口稀少,自然经济模式改变。但是,民富国强的历史特征在这个时期并没有完全扭转。啤酒、面包、香肠、西餐以及相关文化作为一种“异域”的外来文化,已经在这片被雪和水滋润的黑土地上生根发芽。
东北饮食文化圈人民生活的历史特征
以肉为主应该说是几千年甚至更长时间以来东北人饮食生活的基本特征之一。这种特征至少持续到19世纪末,这里的土著,如满族、蒙古族、达汗、鄂伦春族、鄂温克族、锡伯族、赫哲族、李记族、库依族等等,基本都是如此。只排除了相继出关的朝鲜族、部分盛京满族、汉族(这主要是17世纪中叶以后)。他们的肉主要来源于家畜,如羊、牛、马、骆驼等大型动物,射猎动物,捕鱼。当然也包括猪、鹅、鸭、鸡等。但三大项是畜牧、射猎、捕鱼。这种生活,即使到现在的草原放牧地和黑龙江、乌苏里江两岸,也和那些少数民族的食物结构基本相同。作为一种杂粮副食品,它是以肉类为主的伴生特点。中国东北很久以前就有粮食种植业。自《后汉书》年以来,关于这里的农业历史,官方和民间的史料记载不计其数。然而,比文字记录更早、更丰富的记录是大量出土的史前文物。在目前已经发掘和发现的史前文化遗址中,辽宁沈阳新乐遗址具有代表性。这个距今72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氏族公社的聚落遗址,100平方米的粮食加工厂,再现了原始农业的发达景象。值得注意的是,内地几乎各种谷物都有,尤其是黄河流域,有各种名副其实的“杂粮”。五谷杂粮齐全,只作为副食,是由多个品种组成的肉类主食以外的副食。那是非常有意义的。因为它使人们的食物内容更加丰富,营养结构更加合理。
食物类比意义重大,豆制品众多,是东北文化区另一个不容忽视的饮食文化特色。王大豆,糯米的一种,是北方人的发明,是北方人的传统食品原料。糖料植物有大豆、红小豆、绿豆、豌豆、蚕豆、豇豆、扁豆、芸豆、刀豆、芸豆等20多个品种。可作为主食炒菜、粥、蒸,也可作为副食配菜。同时,大豆还可以用来制作酱、酱油、豆腐、豆芽、豆浆等各种成品。
丰富的冬储是东北人民饮食文化的巧妙创造。由于无霜期短,人们只吃6个月左右的本地菜(南北跨度大,所以差别也大)。为满足漫长冬季对蔬菜的需求,东北地区的人们,尤其是下层社会的普通大众,不得不在蔬菜品种多、价格低的夏季晾晒大量的干菜(多达10余种)。秋季要把白菜、萝卜、土豆等大量冬季蔬菜存放在窑里。同时要腌制大量的酸菜和品种丰富的各种泡菜。这是一个历史传统,也是广大农村保留至今的习俗。
冷冻食品是东北人典型的饮食习惯之一。漫长寒冷的冬天给人们的饮食生活带来诸多困难,但也决定了独特的文化风格。是严冬大自然赐予的独特冷库。可无限量、无成本储存各种食品和原料,杀菌、保鲜、保鲜,风味独特。肉类可以埋在雪下或淋水挂冰衣长期保存,蔬菜也可以埋在雪下保鲜保色。可以是冻豆腐、冻牛奶、冷冻干粮(馒头、豆包、饺子、年糕)、冷冻水果。至于红果蘸冰糖的神奇食物“糖葫芦”,是东北冬天的风俗食品。冷冻肉可以很容易地切成非常薄的片和非常薄的丝。冷冻鱼味道更好,更容易加工和烹饪。当然,更不用说现在生活中人们喜欢的各种冰激凌和冰点了。不怕冰天雪地,却喜欢冰天雪地。不仅在夏天,我喜欢冷冻食品降温和防止中暑,在冬天,我也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