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这么多好吃的,我想每个人都有一个看不见吃不到的痛。边肖也是一个美食家,总是想品尝世界各地的美食!所以,下面小编就带你看看安徽的饮食文化。欢迎阅读!
安徽中南部的饮食习俗
隔江相望的皖中、皖南两个地区,地理环境颇为相似:同为丘陵地带,可以大面积种植水稻;有山区,可产林茶,杂粮等。有了江河湖泊,就有了充足的水和淡水。所以两个地区的人饮食习惯大体相似。
主食;安徽中南部的人多以大米为主食,山区的人也吃一些杂粮。惠州生产的大米风味柔和,产量高,已在其他地区推广。宣州等地的血红色糯米,被视为补品,成为城市群众争相享用的美食。由于糯米有粘性,通常不用于烹饪,而是留作酿造甜酒、制作年糕、改善家庭饮食。
一日三餐,城市居民早餐吃大米粥,辅以各种早餐,如大包子、油条、馒头(肉包、糖包、豆沙包)、糯米粉做的糯米糕、蒸饺、烤红薯等。农村人早餐吃干饭。对于中餐和晚餐,大多数城市居民都吃干饭。农村农忙时期,他们一般早饭后带干粮上班,还会带点咸菜和一瓶开水。中午不回家吃饭。农村的饭局干巴巴的,稀稀拉拉的。夏天,我们经常在农家院吃饭。一张小桌子,摆着几样小菜,一家人围坐在桌子旁。冬天的傍晚,正房的火塘里有烧炭的人。火锅里煮两三种蔬菜,称为“一锅煮”。火塘边烤玉米皮或米糠。全家人围坐在火池边烤火吃饭。城市和农村的人更注重晚餐。
食物种类很多,除了用纯米饭煮饭,还有红薯饭、菜饭(剁碎萝卜、芥菜、白菜等。由锅蒸之,加油加盐,与米同食),豆米(用米煮豇豆),与玉米粉、米同煮,称为“金玉姻缘”。如果有剩饭,可以做泡饭或者炒饭(蛋炒饭最常见)。此外,还有大米粥、菜粥、红薯粥、豆粥、玉米粥、南瓜粥、糯米粥等。皖西太湖县擅长加工锅巴。干饭吃完,留下锅巴,把米汤倒进锅里煮,就叫“锅巴粥”。也可以烤锅巴,放在瓷缸里,泡在热汤里。早餐也可以炒锅巴。安庆地区的重油锅巴尤其以其风味而闻名。这种锅巴香脆可口。老人牙齿不好,消化能力弱,所以农村人用小锅煲饭,饭里放少量的肉末和油盐,是老人的特色饭。此外,农村的一些手工业工人(如铁匠)经常用吊锅煨饭。
在安徽中南部,除了油条和烤饼,还有一些传统小吃,其中一些不仅是早餐,也是宴会的好去处。如:大营救、小红头、双冬肉包、蟹黄汤包、庐阳汤包、冬瓜饺、鱼皮蟹黄饺酥饼、山粉紫苑、小笼肉蒸饭、张子糕、三和汤圆、香椿、豆瓣酱、毛豆糕、炸臭干丝等除了上述著名景点外,安徽中北部的城镇还有全椒锅巴、鸭油蒸饺、蚕蛹香酥炒面、蝴蝶面、螃蟹锅贴、深十字包子、豆皮饭、混合汤做的元宵、舒城笼糊、油桩、鸡血糊、芋头汤圆、荠菜丸子、艾叶。这些小吃的食品原料主要是面粉、糯米等杂粮,食材都是就地取材。
副食品;菜肴一般分为用鱼、肉、蛋、禽制作的荤菜和用蔬菜、豆制品制作的素菜。安徽人一般不吃狗肉,有句谚语叫“狗肉不拜”。皖南人喜欢吃蛇肉、鹿肉、野猪肉等。安徽中南部的人也喜欢吃腌菜,做咸菜。此外,安庆人还喜欢用白菜、萝卜、黄瓜、扁豆等蔬菜在咸菜缸里做咸菜。干菜在这个地区也很受欢迎。此外,他们还喜欢晒干花生、芝麻、红辣椒等。并将其磨成粉末,或加入盐水制成各种酱料,可直接食用或作为调味品。
当地人也喜欢腌制鱼、肉和蛋。农村每到腊月,大部分家庭都要杀猪,少数在春节吃,大部分腌成火腿、腊肉。春天把腊肉放在竹竿上,晒晒太阳,然后挂在家里阴凉处慢慢吃。在城市,这个季节大部分家庭也会腌制一些腊肉和草鱼。端午节前后,我们需要腌制一些鸭蛋,做一些皮蛋。
豆制品是安徽中南部人民喜爱的食物。产品有豆腐、干白、酱干、臭干丁、千张、豆腐果、炸泡、素鸡(裹酱油和千张)、豆腐皮、豆腐脑等。其中八公山的豆腐、豆腐脑,马鞍山采石的干茶,和县、屯溪的干酱油,在省内外都很有名。芜湖的水煮干丝和合肥的油炸干臭果都是有名的小吃。此外,豆制品还可以和鱼、肉一起做成美味的肉菜,如:鱼头炒豆腐、银鱼干丝、乾子炒肉丝(片)、豆腐炒肉(乾子)等。既是家常菜,又是招待客人的。
日常饮品;这个地区的人有喝茶的习惯。城市居民一般用茶杯泡茶,农村人一般用茶壶泡茶。过去农村有两种茶壶,一种是陶罐,放在壶顶的热水壶里,或者放在炉子里,用热水或炉灰保温;另一种是锡壶,放在木制的“壶盖”里。安徽中南部是安徽的茶叶产区,很多农民都要在自家菜园里种几棵茶树。此外,安徽中南部还有用各种糖水招待客人的习惯。夏天也喜欢喝红糖解暑。酒基本上是大众的日常饮品。我喝由糯米或大麦制成的烧酒。农民邀请酿酒师在家酿酒。富裕的家庭多年来一直保存用糯米制成的瓶装甜酒(也叫“集酒”)。
皖北饮食习俗
皖北是指淮河以北的苏仙、阜阳、淮北地区。这一带的饮食习俗与安徽中南部有很大不同,但与蚌埠、淮南等淮河沿岸的地方相似。
主食;皖北是小麦、玉米、高粱、红薯、豆类等杂粮的主产区。所以这一带的人以面食、杂粮为日常主食,一般收到什么就吃什么,随季节变化。麦收时节,皖北有句话叫“压路机响,坚果热”。群众日常食物以小麦面制品为主,有馒头、煎饼、煎饼、油饼等。煎饼是群众喜闻乐见的食品,制作和食用方法很多。杂粮收获季节,多吃杂粮。现在皖北群众的日常饮食结构发生了变化,农村既吃杂粮又吃大米,这是群众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
饭是一日三餐。一般农村都是两稀,早餐吃红芋头汤或混合面糊和稀粥,午餐吃干馒头和混合豆面汤,晚餐吃红薯面汤。还有两餐,干瘦。比如在利辛县,人们早上吃馒头或花卷、糕点、稀粥(红芋头粥、面条、疙瘩汤等。),中午吃面或者馒头,晚上天黑了就睡觉,什么都不吃。近年来,皖北农业丰收。正如民间谚语所说,
蔬菜;作为皖北人民日常主食的饺子、菜盒等食品,外面都包着新鲜的肉馅和菜馅,吃的时候不需要配其他蔬菜,也就是面条、面汤等流质食物,也是用蔬菜、油、盐调味,不用煮也能吃个饱。馒头、煎饼、卷纸、粉条、糕点等粗糙食品。还应该是用盐、姜、五香粉、麻等配料做成,然后在炕上煎、炸或加热,香脆可口,可配以辣酱、大蒜、大葱等。近年来,群众的温饱问题得到了解决,日常菜肴也得到了相应的改善。农村很多人在田间地头种上了常见的四季蔬菜,让群众的日常餐桌上有了各种各样的菜,不再满足于只吃菜。城镇的人们也更加注重他们的餐桌,不仅包括蔬菜,还包括猪肉、牛肉、羊肉和鸡蛋。白牛肉、炒牛肉、牛肚山阳、牛蹄花、焦炒羊肉、苔干羊肉丝、羊肉汤、红烤羊蹄等。都是传统名菜,风味独特。淮北的名菜有一部分是外地传入的,保留了外地的风味,本地加工后各有特色。例如,来自山东德州的五香无骨扒鸡——苏县富烧鸡,使用了十三种香料,先用高温炖煮,然后用小火香脆。成品肉烂丝滑,嚼骨余香。
皖北人平时吃面食,喜欢喝汤。这种汤往往把几个菜煮到一个锅里,调料很少,淀粉也很少。既可以当蔬菜吃,也可以当面食吃,量大。经常舀到碗里,一碗一碗地喝,群众称之为“汤”。有些家庭甚至喝汤而不吃饭。人们见面时,经常会问:“你喝过汤吗?”一些较富裕的家庭对汤也很讲究。也是一锅杂烩,有鸡肉,木耳,金针,鸡蛋等。它的质量很高。
当地人还擅长根据不同季节加工腌制蔬菜。如:清明前的咸鸭蛋、长夏的咸春菜、雨季的豆瓣酱豆腐、白露后的酸菜辣酱、立冬的咸冬菜、各种腊肉(肉、鱼、鸡、鸭、鹅等。)在冬至。一些副食品,如太和的火腿、豆腐,颍上的腐竹,也能供应省内外市场的需求。蔬菜旺季,农民喜欢做各种干菜。当地特产苔草制成的干菜在省内外都很有名。
零食;小吃种类繁多,既有制作精良、风味独特的名小吃,也有营养丰富、制作简单的大众小吃。有:蒙城酥饼、狗肉包子、鸡肉卷丝、重油麻花、潘翔饼、水晶豆沙饼、小饼、佛手饼、绿豆煎饼、穿心面、香酥面、玉米面、高庄包子、牛肉包子、狮子头等除了上述传统名称,一些日常小吃也很受欢迎,如鸳鸯饺子,四喜饺子,海棠花卷,红米卷,蝴蝶沙包,春卷,猫耳朵,立体饼,面条,菊花饼,燕子饼,莲子饼,菱角饼,核桃饼,松塔饼,螺丝饼,石榴饼,羊肉锅贴和五香饼。这些小吃主要以面粉为原料,牛羊肉、猪板油为配料,口感油腻。
饮料;以前皖北农村的老百姓喝的都是开水或者生水,不喝茶。只有富有的家庭才会招待客人喝茶。城市和城镇的人们喝茶更多。酒不是日常饮品,但却是节日或宴会招待客人的必备。在一些地方,喝酒是家常便饭,“无桌无酒”与阜阳、苏仙等地酒的丰富是分不开的。
下一页,有更多关于“安徽特色美食”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