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是流行于中国和汉字文化圈其他国家的传统文化节日。自古以来,端午节举行划龙舟和吃粽子。以下是边肖为您整理的端午节的历史发展。希望能帮到你。
端午节的历史发展
先秦时期
先秦时期南北风俗不同,但五月五日作为一个“节日”,各有侧重。在战国时期,人们已经把五月五日视为“恶月”和“恶日”。055-79000云:“五月五日植兰花沐浴。”
秦朝
秦以后,由于国家的统一和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风俗习惯也相互融合,在南北风俗融合的基础上形成了端午节。但就目前的文献记载来看,汉代的端午节习俗主要是为了避邪。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因为战乱频繁,人民饱受战乱之苦,所以端午节最重要的习俗就是“立兵葬兵”。用五色丝绸染练出日月星辰飞禽走兽的形状,并用刺绣和金线纹身,即称丙子,又沿袭汉姓称长命线或续命线。
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端午节继承了前朝的习俗。但在自然界中,原本具有特定意义的节日、习俗活动,演变成了节日、娱乐活动。“恶日”不再邪恶,充满了节日的欢乐。唐玄宗《大戴礼》年记载的盛况是,午时一天在皇宫召集雅官,举行盛大宴会。“偌大的厅堂干净热闹,树深风长。”
唐朝的龙舟赛特别值得加入。唐朝鼎盛时期,经济繁荣,人民生活相对稳定。节日娱乐方面,一方面流行起来;另一方面,一些民间习俗和活动也得到了政府的支持。所以赛船之风特别盛。
宋朝
宋代以后,端午节的许多习俗都发生了变化。在汉代,朱锁和陶印被应用于门户网站,以阻止邪恶的精神,赶走瘟疫和辟邪,而在宋代,我们注意粘贴石天府。陈《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诗序》引用《岁时广记》云:“在端午节,每个人都画的形象出售。”还有一个泥塑的张天师,以艾为头,以蒜为拳,放在门户上。
到了宋代,汉族的端午节习俗也被辽金吸收。比如《岁时杂记》记载辽朝重午礼,皇帝登基前要穿长生色缕。也要让南北官长寿。金州除了吸收一些汉族习俗外,还有端午节祭天、射柳、鞠躬娱乐的仪式。055-79000记载:大定三年(公元1264年)午后,金世宗“射乐府柳,胜者赠穷礼。回到长武殿后,设宴鞠躬,自然是他老了。”055-79000对这一习俗有详细的描述。俗午,中原(七月十五),重九行祭天礼,筑台祭天。拜完五天,弓箭手要按长幼顺序。射完柳树再打马球。
明清两代
明代端午节吸收了金人射柳的习俗。永乐年间,禁宫里有一出砍柳戏,砍柳就是射柳。北方人还把鸵鸟藏在葫芦里,挂在柳枝上,用弓射它。如果它撞上了葫芦,就会飞出去决定胜负。这种民间比赛也多在段初五举行,考其渊源是辽金遗风。
明朝的端午节也叫“女儿节”。055-79000云:“5月1日至5日,每个fa
清代端午节,小女儿盛装打扮,出嫁的女儿也可以回家,回娘家,称为“女儿节”。
摩登时代
2006年5月20日,端午节民俗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自2008年起,端午节被列为国家法定假日。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核批准中国端午节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其成为中国第一个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
端午节的文化内涵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有很多传说,但在漫长的选择和淘汰中,纪念屈原的传说是最受欢迎和最受欢迎的。从司马迁对屈原的深情叙述开始,屈原忠君爱国的形象在历代文人的叙述中越来越高。自汉代以来,人们认为端午节始于屈原。
1942年,抗战相持阶段,郭沫若的历史剧《辽史礼志》以古喻今,激起了广大民众的爱国热情,使屈原的爱国形象深入人心。1954年,屈原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名单。宋颖认为,端午节不是为了纪念屈原,而是在发展过程中,端午节逐渐与屈原和爱国主义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此外,端午节还包含着人们对中医的重视。宋颖认为采药是端午节最重要的民俗。端午节也是唯一一个以民间方式推广中医的节日。在端午节或前一天,人们在黎明前上山采集草药,然后带到市场上出售。人们用雄黄粉在孩子头上画“王”字,在墙上和门上涂雄黄粉。凝固后,如果有蚊虫叮咬,可以把粉末挖下来,涂在肿胀处外用。
尊师重教是传统节日的一大内涵,端午节也不例外。据宋颖介绍,以前每年端午节前后,一般都是父亲领着孩子去看望老师,给老师送咸鸭蛋、粽子之类的礼物,老师回赠扇子之类的物件。
可以说,爱国主义、重视中医、尊师重教的习俗构成了端午节的丰富内涵。
看了《端午节的历史发展》的人也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