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投资网 科技 山东大学学术一览,“耕”新啦!(二)

山东大学学术一览,“耕”新啦!(二)

春日已至,万象更新。山大人潜心科研,在众多领域收获颇丰。下面,就跟着姗姗和大山一起,阅读最新的学术成果吧!

01

山东大学人类演化研究团队

对巨猿研究取得新进展

1月27日,文化遗产研究院人类演化研究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Journal of Human Evolution发表题为“Estimates of absolute crown strength and bite force in the lower postcanine dentition of Gigantopithecus blacki”的研究论文,对巨猿下颌后齿齿列的绝对齿冠强度和咬合力进行了定量分析,为重建该物种的古食性提供了新依据。本文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分别为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博士后易智星和王伟教授。

巨猿是迄今发现的最大灵长类动物,其体重估计为225-300kg,身高估计为2.7-3.7m。该物种在早—中更新世曾广泛分布于华南地区,在中更新世晚期灭绝。“巨猿为何会灭绝”这一问题困扰了学界多年,有学者指出食物短缺或是该物种灭绝的主要原因,因此,古食性重建是解密该物种灭绝机制的重要一环。学界推测巨猿具备处理韧性(例如树皮)和坚硬(例如种子)食物的能力,但目前缺少更加直接的证据来验证这一猜想。

巨猿下颌第三前臼齿的三维虚拟模型

巨猿、现生大猿、南方古猿的绝对齿冠强度对比

巨猿、现生大猿、南方古猿的咬合力对比

团队对广西吹风洞和么会洞中的16枚巨猿牙齿化石进行了高精度CT扫描,在牙齿虚拟模型的基础上计算了绝对齿冠强度和咬合力(综合这两个参数可以更直接地反映处理韧性食物和坚硬食物的能力)。通过与现生大猿(黑猩猩,猩猩,大猩猩)和南方古猿(湖畔南猿,阿尔法南猿,非洲南猿,粗壮傍人,鲍氏傍人)的统计对比,发现巨猿牙齿的绝对齿冠强度和咬合力显著大于除鲍氏傍人以外的所有对比种。前人在野外观测中发现猩猩和大猩猩会以树叶/树皮(韧性食物)和种子(坚硬食物)为食。此外,牙齿微痕证据揭示了粗壮傍人可以进食坚硬食物。无论是绝对齿冠强度还是咬合力,巨猿均显著大于猩猩、大猩猩和粗壮傍人,由此表明巨猿牙齿具备处理韧性和坚硬食物的能力。

Journal of Human Evolution为古人类学领域的老牌期刊,该刊主要发表人类演化各研究方向的高质量文章,在国际上享有较高的声誉以及广泛的学术影响力。该刊2021年影响因子/中科院分区:3.656/Q1。

02

国凯教授团队发表

关于主动接触机器人铣削的研究论文

近日,机械工程学院国凯教授团队在机械工程领域国际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chine Tools and Manufacture(IJMTM)发表研究成果“Towards stable milling: Principle and application of active contact robotic milling”,国凯教授为该文第一作者与通讯作者,山东大学为唯一完成单位。该论文被全球工程领域著名机构Advances in Engineering(AIE)遴选为关键科学文章并进行报道。

机器人加工已成为航空航天领域的一项重要前沿技术,与传统机床相比,机器人以高灵巧性、高可重构性、低成本的特点在完成大尺寸、定制化、中小批量的结构件加工任务中占据绝对优势。然而,工业机器人的刚性明显低于传统机床,机器人铣削过程中时变冲击载荷极易引发颤振现象,显著降低加工质量。通常,提高机器人铣削稳定性的研究主要通过姿态优化或采用保守铣削参数来减小切削力,严重限制了机器人加工系统的灵活性,同时阻碍生产效率的提升。

本研究提出了一种机器人铣削抑振新原理,即主动接触铣削方法,该方法在机器人和工件之间施加主动接触力,在不牺牲机器人灵活性和加工效率的情况下提升了加工系统的稳定性,避免了加工颤振,同时无需复杂的机器人姿态或铣削参数优化。基于所提出的主动接触铣削方法,研究者开发了一种新型铣刀,并通过理论分析与实验结果证实了方法的有效性。这一方法可以为机器人铣削提供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

IJMTM被公认为是机械工程领域的权威期刊,中科院1区,在全球130余种机械工程领域SCI收录期刊中排名第三,影响因子10.331。

AIE于2005年在加拿大成立,其主要目的是及时快速地报道工程领域的重要科学研究成果和创新技术,被AIE报道的论文需要具有特殊的科学重要性并能够被广大的科学读者所理解。AIE拥有广泛的读者群,每月的受众科研人员高达85万次。

近年来,国凯教授团队在机器人加工、加工过程监控、非线性机器人控制等领域开展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工作,取得了系列重要研究进展,相关成果已发表于IJMTM、IEEE TCYB、IEEE TII、IEEE TIE、IEEE TMECH、MSSP等权威期刊。本项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的资助。

文章链接

Advances in Engineering(AIE)报道链接

03

陶绪堂、刘阳教授团队

开发出功能晶体生长新方法

近日,晶体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陶绪堂、刘阳教授团队在功能晶体生长方法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相关研究成果 以“Polymer‐Assisted Compressed Flux Growth: A Universal and High‐Yield Method for Dimension‐Controlled Single Crystals”为题,在线发表在《先进材料》(Advanced Materials,Impact Factor (Clarivate) :32.086)杂志上,研究结果对于推动功能晶体在光电领域的实际应用进程具有重要意义。论文第一作者为山东大学2020届博士毕业生葛超和2019级博士生郑晓鑫,刘阳教授和陶绪堂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山东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

随着功能器件向微型化和柔性化的发展需求,一系列新兴功能材料的微/纳米级晶体成为构建新一代功能器件的材料基础。然而,成熟的体块单晶生长技术,如提拉法和助熔剂法等,很难用于低维和有机分子材料,同时也无法满足微/纳米晶体的大规模制备。长久以来,实验室对新型低维材料的研究依赖于机械剥离、溶液法和化学/物理气相沉积等方法,这些方法在效率、可控性和适用性等方面存在诸多限制。基于此,团队开发了一种普适性、产率高、可用于规模化生长尺寸可控单晶的新型方法。这种被称作压片助熔剂法(Compressed Flux Growth,CFG)的新方法通过巧妙地利用聚合物(如聚二甲基硅氧烷和聚乙二醇等)作为晶体生长的助熔剂,配合可调节的压缩生长空间,可以将各种有机、无机材料生长成大小、厚度均可控的单晶薄片,原料利用率接近100%,单次生长可达数百万片。

陶绪堂、刘阳教授团队长期致力于功能晶体材料生长方法研究,发明的微距升华、恒温定速反溶剂等晶体生长方法多次入选美国化学会“Editors" Choice”、年度阅读量最高的十佳中国投稿文章第一名等,被全球化学化工领域著名新闻杂志Chemical & Engineering News专题报道,在国际学术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已经被多国科学家广泛采用。

该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晶体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山东省杰出青年基金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大力资助。

04

邵明华教授在《中国社会科学报》

发表学术文章

今日,《中国社会科学报》发表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邵明华题为《推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2023年02月02日A01版)的学术文章。文章系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文化和旅游融合视野下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研究”(21ZD03)阶段性成果。

05

Nature Medicine发文

生殖医学团队揭秘卵巢衰老遗传密码

2月2日,山东大学陈子江院士和复旦大学金力院士团队紧密合作,在《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期刊以长文形式发表了题为“Landscape of Pathogenic Mutations in Premature Ovarian Insufficiency”的研究论文。山东大学陈子江院士、复旦大学金力院士、山东大学秦莹莹教授和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张锋教授为本文共同通讯作者。山东大学生殖医学研究中心柯晗昵博士、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副研究员唐淑妍、山东大学生殖医学研究中心副教授郭婷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山东大学为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单位。

近年来,我国不孕不育率持续攀升,生殖衰老和生育需求的矛盾日益凸显,如何实现女性生殖衰老的早诊早治是提高出生人口数量和质量的关键。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POI)是最常见的女性生殖衰老性疾病,但多数患者就诊时已处于卵巢功能衰退的终末阶段,错失干预时机,遗传学病因筛查对于诊断关口前移、及时生育指导和远期健康管理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基于国际最具规模的卵巢衰老队列和华表全外显子组测序(WES)数据库,系统分析了1030例POI女性携带的致病变异,绘制了POI致病变异全景图,将基因突变的病因贡献度由原来的15%提高至23.5%;发现了20个新的卵巢衰老相关基因,为揭示卵巢生理性衰老机制及病理性衰老的干预提供方向和靶点。

本研究依托于山东大学国家辅助生殖与优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生殖内分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心用近20年时间建成了国际大规模的标准化生殖疾病资源库,目前在库样本270余万份,其中POI病例2000余例。在本研究中,经过严格的病例筛选,构建了国际规模最大的POI患者遗传信息库。复旦大学金力院士团队建立的华表数据库(5000例WES)为本研究提供了适配的中国人群对照,排除了人种和地域特异性变异。

本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山东大学攀登计划创新团队等项目的资助。

06

生命科学学院刘树伟教授课题组

解析小麦耐碱分子新机制

近日,生命科学学院刘树伟教授课题组在国际学术期刊Molecular Plant(IF,21.949)在线发表了题为“Ca2+-dependent TaCCD1 cooperates with TaSAUR215 to enhance plasma membrane H+-ATPase activity and alkali stress tolerance by inhibiting PP2C-mediated dephosphorylation of TaHA2in wheat”的研究论文,揭示了钙离子结合蛋白TaCCD1调控小麦耐碱性的分子机制,为小麦抗碱育种改良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基因资源。

土壤盐渍化是制约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盐渍化的土壤中除了含中性盐NaCl和Na2SO4外,还含有相当数量的碱性盐NaHCO3 和Na2CO3,与中性盐胁迫相比,碱胁迫由于会导致较高的pH从而给植物造成更严重的伤害。目前对于植物尤其是作物调控碱胁迫应答的分子机制了解很少,亟需加强。山融4号(SR4)是通过普通小麦济南177(JN177)与长穗偃麦草的不对称体细胞杂交选育出的耐盐碱小麦渐渗系新品系,研究发现SR4具有较强的耐碱性,是解析小麦耐碱分子机制的好材料。

研究发现SR4的耐碱性与其根部较强的PM H+-ATPase活性及H+外排能力有关,且钙离子信号在SR4耐碱中发挥重要作用。作者鉴定到一个碱胁迫下在SR4根中特异上调表达的钙离子结合蛋白TaCCD1,其在小麦中过量表达能够促进PM H+-ATPase活性并增强小麦对于碱胁迫的耐受性,而其表达量敲低则降低PM H+-ATPase活性并导致小麦对于碱胁迫敏感,表明TaCCD1通过影响质膜H+-ATPase活性调控小麦耐碱性。作者进一步研究发现TaCCD1与生长素早期响应蛋白TaSAUR215相互作用并增强了TaSAUR215对两种D家族2C型蛋白磷酸酶TaPP2C.D1/8活性的抑制,而TaPP2C.D1/8通过对小麦根部表达量最高的PM H+-ATPase TaHA2的C端倒数第二位苏氨酸残基(Thr926)进行去磷酸化来抑制PM H+-ATPase的活性,从而调节小麦碱胁迫耐受性。

该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农业良种工程项目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的资助。生命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崔铭翰为该论文第一作者,刘树伟教授为通讯作者。生命科学学院夏光敏教授对该工作进行了指导和帮助。

刘树伟教授团队长期从事小麦耐盐碱、优质、高产等相关性状的功能基因发掘及分子机制研究。近年来研究成果先后发表在包括Molecular Plant、Plant Cell、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Plant Journal、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及Genetics等著名国际学术期刊。

07

前沿交叉科学青岛研究院邓伟侨教授

团队在光诱导二氧化碳转化方面

取得新进展

近日,前沿交叉科学青岛研究院分子科学与工程研究院邓伟侨教授团队在光诱导二氧化碳(CO2)转化方面取得新进展,设计合成了一类含有电子给体—受体(D-A)结构的聚离子液体(PILs)催化剂,首次在无金属、无助催化剂和无溶剂的条件下实现了光诱导CO2环加成反应。相关成果以“Poly(ionic liquid)s for Photo-Driven CO2Cycloaddition: Electron Donor-Acceptor Segments Matter”为题,发表在国际期刊Advanced Science(中科院一区,TOP,IF=17.521)上。前沿交叉科学青岛研究院硕士研究生方旭、博士后杨丽为共同第一作者,邓伟侨教授和刘乘乘副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山东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

电子给体-受体型聚离子液体结构设计

光驱动CO2环加成反应机理示意图

CO2与环氧化合物通过环加成反应制备环状碳酸酯是一类重要的CO2转化利用途径,该反应的原子利用率为100%。目前大多数情况下,该反应需要在高温高压和添加助催化剂的条件下才能高效进行,面临能耗高和产物难分离的问题。本工作提出利用太阳能为能量源促进CO2环加成反应,设计合成了一系列结构中含有电子给体-受体的聚离子液体催化剂,在无金属、无助催化剂和无溶剂的条件下光诱导反应高效进行。对于同一种催化剂,光诱导的CO2环加成反应转化率为热诱导反应的近5倍,机理研究表明,PILs中D-A结构的存在能够大幅度促进催化剂分子内光生载流子的分离效率和转移速率,将光生电子高效转移到环氧化合物上并促进其开环,进而加速CO2环加成反应。

上述工作得到山东大学齐鲁青年学者未来计划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的资助。

08

《光明日报》刊发易学与中国古代

哲学研究中心李尚信教授文章

1月30日,《光明日报》刊发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李尚信教授文章《生生哲学的基本框架》。文章指出,中国哲学是参赞化育之学,从根本上说,是生生之学。中国哲学要参与世界哲学对话,要为当代世界哲学作出贡献,有必要深入研究生生哲学。通过考察《易传》和整个中国哲学,生生哲学的基本框架内容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一是以天地或宇宙的生生为基础,天地或宇宙是一个生命体,是一切生命的总根源;二是以性命贯通为生发点,万物与人继天而生,贯穿人性、物性于其中,要全面深入地了解人性和物性,因应人性和物性来进行参赞化育;三是以诚仁义礼智以及格物致知为行动法则,要运用诚仁义礼智五德目,并通过格物致知去达成参赞化育;四是以参赞化育为核心,参赞天地,化育万物与人;五是以成己成物(尤其是成人)为宗旨,生生哲学的宗旨就是成就万物与人,最终是要成就人。

09

高成江教授团队发文揭示

调控cGAS活性的新机制

近日,山东大学基础医学院高成江教授团队在Cell Death & Differentiation杂志发表以“CD-NTase family member MB21D2 promotes cGAS-mediated antiviral and antitumor immunity”为题的研究性论文。基础医学院博士研究生柳瀚森、阎珍珍及基础医学院副教授朱德裕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高成江教授为论文的通讯作者,山东大学为论文的第一作者单位和唯一通讯作者单位。

天然免疫是机体抵抗外来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cGAS-STING信号通路在天然免疫中发挥着重要功能。cGAS又名Mb21D1,是CD-NTase(cGAS/DncV样核苷酸转移酶,cGAS/DncV-like nucleotidyltransferase)家族的重要成员,可以识别DNA合成第二信使cGAMP并启动下游免疫应答。该家族还包括MB21D2等家族成员,但其他家族成员的功能研究目前未见报道。本文通过对CD-NTase家族成员进行筛选,发现只有cGAS可以激活STING介导的I型干扰素信号通路的活化,其他成员不具备该功能;但是,过表达MB21D2可以增强cGAS-STING信号通路介导的I型干扰素的表达。与此同时,本文发现,MB21D2可以与cGAS结合,增强其识别DNA的能力;但MB21D2并不具备DNA识别功能。机制上的研究发现,MB21D2可以促进cGAS的相分离,增强其酶活性。本文还构建了小鼠模型,对MB21D2的生理功能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MB21D2敲除的小鼠在DNA病毒HSV-1感染后,死亡率明显升高;皮下注射B16细胞(小鼠黑色素瘤细胞)后,发现MB21D2敲除小鼠的瘤体明显增大。说明MB21D2在抗病毒与抗肿瘤天然免疫过程中都发挥了重要功能。

高成江教授团队长期致力于天然免疫识别与活化的调控研究。近年来在Nature Immunology,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Nature Communications,Cell Reports,PLOS Pathogens,Cellular and Molecular Immunology等权威杂志上发表了多项研究成果。本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山东大学攀登计划创新群体等的资助。

10

薛付忠教授课题组发表

食管鳞癌风险预测原创性研究成果

1月26日,公共卫生学院薛付忠教授课题组在Jama Network Open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risk prediction models based on an endoscopic screening program”的研究论文(Original Research),基于山东省食管癌筛查队列,建立了判别性能良好、校准性能良好且具有临床应用价值的食管鳞癌预测模型,为基于个体风险预测的精准化筛查模式提供了评估工具。

山东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韩君铭博士与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制专业领域首席专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制所所长郭晓雷教授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山东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薛付忠教授、山东省肿瘤医院王家林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山东大学为该论文的第一完成单位。该项目获得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支持。

11

史大永教授团队发表关于镍催化

谐二氟烯烃双C-F键选择性官能化

的研究论文

近日,山东大学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史大永教授团队在ACS Catalysis上在线发表题为“Nickel-Catalyzed Stereoselective Cascade C-F Functionalizations of gem-Difluoroalkenes”的研究论文。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生李晓伟为第一作者,史大永教授为该研究的通讯作者,山东大学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为第一完成单位和通讯作者单位。

由于氟原子体积小、电负性强,碳-氟(C-F)键是最强和最不活跃的化学键之一。选择性C-F键的活化和官能化一直是化学家们持续关注的焦点。过去几十年里,有机氟化合物中关于一个C-F键的活化已经被广泛实现,然而迄今为止,在保持高化学选择性的情况下,从多氟化合物中连续替换两个氟原子的方法几乎没有得到证实。特别是通过“一锅法”实现用不同的官能团替换两个氟原子的方法仍未得到发展。关键问题与两个C-F键之间极其相似的高能量、更加拥挤的立体环境、难以控制的自偶联和交叉选择性、较差的烯烃底物的稳定性,以及化学选择性和立体选择性有关。

容易获得的谐二氟烯烃作为重要的合成中间体已应用于各种有趣的转化中,可作为双C-F键活化的理想前体。为了寻找实现谐二氟烯烃双C-F键功能化的解决方案,作者聚焦于还原性交叉偶联反应。在该研究工作中,作者以结构简单、容易获得的谐二氟烯烃为原料,锰粉为还原剂,三氟甲磺酸烯醇酯和氘水作为双功能化试剂,在镍催化下,经由还原性连续脱氟,首次一锅实现了谐二氟烯烃的烯化和氘化反应。氘代化合物在许多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包括药物发现和开发、机制调查和光谱研究。烯烃又是药物和生物活性分子中最基本和最普遍的子结构,因此,以氘代烯烃类化合物为目标的催化合成过程相当重要。该反应在温和条件下合成了各种功能化的氘代1,3-二烯类化合物,表现出较好的官能团耐受性和完全的(E)-选择性,为合成多样性的新型氘代烯烃类化合物提供了新的选择。此外,克级反应、复杂化合物的修饰以及产物的转化反应进一步证明了该方法的实用性。

该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山东省联合基金、青岛市科技惠民示范引导专项、青岛市新兴产业培育计划、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等的资助。山东大学生命环境研究公共技术平台核磁共振波谱仪为本工作提供了重要支持。

推荐阅读

《潜心科研,捷报频传!SDU学术一览请查收》

《乘风破浪再奋进!姗姗带你看SDU最新学术一览》

素材来源 | 融媒体中心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一览,学术,机器人,黑猩猩,团队,牙齿,食物,领域,研究,加工,作者,教授,陶绪堂,论文,山东大学

中国投资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一览,学术,机器人,黑猩猩,团队,牙齿,食物,领域,研究,加工,作者,教授,陶绪堂,论文,山东大学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一览,学术,机器人,黑猩猩,团队,牙齿,食物,领域,研究,加工,作者,教授,陶绪堂,论文,山东大学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