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GSMA&GSA于2022年12月公布的统计数据,全球已有超过240张5G商用网络,5G用户数量达到9亿,全球范围内发布的5G终端数量则超过了1700款。正如华为运营商BG总裁李鹏在GSMA论坛上所说的:“全球5G商用过去三年的部署规模,相当于4G商用五年的水平,5G部署进展远超4G同期。”
数据显示,中国、韩国、瑞士、芬兰、科威特等国的领先运营商,5G用户渗透率已超过30%,5G承载超过30%的流量。而最新的Ookla5G城市体验报告显示,在全球有代表性的40大城市中,5G速率排名前10的重点城市均有华为参与承建。
消费者端,随着运营商5G网络的快速扩张,不仅让用户在网络流畅度、延迟体验上获得5~10倍的提升,同时也使得短视频、高清视频、直播、手机游戏等多样化的在线娱乐方式成为人们的“新刚需”。数据显示,接入5G网络后,得益于更大的网络带宽,用户观看高清视频的比例增加至30%以上。
加速5G繁荣,ToH、ToB领域成为新的发力点
在MWC 2023上,华为通过产品发布、技术展示与场景探索,全面阐释了“加速5G繁荣、全面迈向5.5G时代”的阶段性目标。其中,针对5G网络部署方面,华为始终没有停止技术研发的脚步,继去年推出第三代5G基站产品MetaAAU后,今年则带来了升级产品Meta BladeAAU。
与传统的基站相比,Meta BladeAAU在行业内首次了采用全透明天线技术,实现了Sub6G MetaAAU+Passive全频段一体化单天面极简部署,换句话说,它可以做到“一根杆”同时满足2G、3G、4G、5G的部署需求。
根据中国联通在室外的覆盖测试数据,Meta BladeAAU基站使得SSB(单边带信号)覆盖提升3dB,室外上下行小区边缘速率均提升31%。同时,MetaAAU的高覆盖、高性能还带来了区域的流量激发,站点天级数据流量从550GB提升到669GB,提升了22%。
5G基站技术的不断升级,让网络的覆盖面积、速率有了进一步提升,对于人口密集的城市区域来说,更强的信号穿透力可以让身处机场、写字楼、火车站等信号遮蔽场景的用户获得更流畅的移动网络体验,即便人员密集,也不用担心网页无法加载、视频播放卡顿的问题。
更广的信号发射范围,则能让5G网络实现从城市到乡村的快速全面覆盖,用更少的基站,实现更多5G网络的接入,不仅为运营商节省了运维、部署成本,同时也让普通用户可以在任何地方都能连接上高速的5G网络。
此外,5G网络在ToH、ToB领域的发展潜力也已浮出水面,根据华为公布的数据,截止2022年底,全球已有95家运营商商用了5G FWA业务,发展了超过1千万家庭用户。与传统的有线网络接入相比,FWA(固定无线接入)最大的优势在于部署快和成本低,尤其是对于需要进行线路改造才能升级网络的地区而言,5G FWA业务成为了首选。
目前,全球已有超过2亿条采用铜线的宽带网络需要改造并且还有6千万中小企业需要方便快捷的专线服务。李鹏表示,一家欧洲运营商通过5G FWA体验升级,客户满意度达到了超90%,同时打开60%以上的增收空间。
除了加强5G覆盖并降低网络部署难度,面对5G网络升级中一直困扰运营商的“功耗”问题,华为通过采用LampSite 5.0解决方案,将3G/4G/5G多频多制式合一,以更高集成度的设计实现重量、体积降低25%,整站能耗也降低40%。
针对偏远农村场景,华为RuralLink解决方案通过一个RRU(射频拉远单元)加一根天线即可为农村提供三扇区网络覆盖,RuralLink的极简设计和极低能耗,使单站供电仅需6块太阳能板进行供能,同时设备还支持远端运维,减少了人员部署。此外,华为独有的信号直通馈电技术(SDIF),还能将全频段能效提升约20%。
正因为5G高速网络对商业发展价值的效益日渐明显,根据GSA公布的报告,在过去一年多时间内,海外运营商建设的5G专网数量增长了1倍。不同行业的头部企业也开始了对5G技术的引入,如德国奥迪、BASF、DB铁路,希腊的比雷埃夫斯港口、南非的多个矿业公司、马来西亚的油气公司Petronas等等。
全面迈向5.5G时代,体验升级不止是“速率”而已
如果说5G网络已经成为改变当下生活的“助力者”,那么即将到来的5.5G时代,则会让高速网络成为串联千行百业的“神经管道”。与现有的5G技术相比,5.5G看似只是0.5的进步,但在从速率到智能化再到应用场景的布局方面,则都有着10倍的提升。
早在2022年7月,华为就已经将助力行业迈入5.5G网络时代纳入日程当中,而在MWC 2023上,华为则具体展示了5.5G时代的5大主要特征以及其对于未来的日常生活、商业活动、工业生产等领域带来的增益。
首先在速率上,移动用户及家庭宽带用户峰值体验将从1Gbps提升到10Gbps,可能很多人对于这样的速率水平没有具体的概念。目前一部高清电影的缓存容量也就在1GB左右,在5.5G网络的加持下,1秒钟可以下载10部高清电影,即便是面对如今容量日益增大的手机游戏,5.5G网络也能保证在1秒内完成游戏的下载。
不仅在速率方面,5.5G网络对于设备连接的支持数量也有着10倍的提升,通过引入Passive IoT技术,5.5G网络可以支持从百亿到千亿级的物联网搭建,同时也帮助移动网络实现了从高速有源到超低速无源物联的扩展。
5.5G无源标签不仅可以传输数据,而且可以跟定位、温度传感器等相结合。无源物联应用场景广泛,可应用于仓储海量物品自动盘点、农业养殖、个人物品定位寻找等领域。目前无源标签市场每年的消耗量超过300亿个,根据华为的预测,未来随着行业推进数字化,标签的使用量有望达到每年1000亿个。
此外,5.5G网络还在时延、可靠性、碳排放甚至自动驾驶方面,都有着相比5G网络的再一次跃进。
以近两年火热的自动驾驶为例,随着5.5G网络完成部署,ADN自动驾驶网络也将从L3级别提升到L4级别。2022年,华为已经基于5G+L4自动驾驶技术,在天津港北疆港区C段码头建设智能化集装箱码头,最终实现降低人力成本60%,提升作业效率20%,76辆全负荷IGV稳定运行超12个月,接管率低于0.1%。
而5.5G网络则将进一步推动高阶自动驾驶从目前的港口、矿山、码头等较为封闭、工业化的应用场景,逐步向智慧城市道路交通服务、周界感知等场景靠近。正如4G时代让移动支付、网购普及、5G时代让直播、高清视频普及,在5.5G高速网络的加持下,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应用革新也会悄然到来。
“元古宙”“虚拟现实”等3D类应用将成为主流,如线上3D商城、24K VR游戏、裸眼3D等。如果说在5G时代,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可穿戴设备让用户初步感受到沉浸的新体验,那么到了5.5G时代之后,沉浸+交互体验将成为刚需。
作为鸿蒙系统架构内的“王牌应用”,花瓣地图(海外为Petal Maps)以及搜索,都在MWC 2023为观众呈现了不一样的“虚拟世界”,通过真实色彩显示和立体建筑深层渲染,做到了在软件端对现实城市图景的拟真还原,同步还能实时在地图表层浮现当地天气,具有阴晴雨雪不同动态效果。
随着终端技术的持续突破和内容的加速繁荣,华为预计5.5G时代沉浸交互业务的在线用户将超过10亿,相比现在增长100倍。“着眼当下,放眼未来,5G繁荣是智能世界的基石,5.5G是迈向智能世界的关键里程碑。”李鹏表示。
网络升级不止是技术跃进,也是全行业的革新机遇
从蒸汽时代到电气时代再到如今的互联网时代,驱动生产力进步的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机械结构,能源利用,而是如何利用数字化、智能化创造价值。作为数字桥梁基础之一的电信产业历经十年云化发展,电信云也已成为移动通信领域最重要的设施之一。
伴随5.5G时代的临近,容器也成为电信网络云化演进的重要方向之一,但与此同时,华为也看到其电信能力尚存在不足,难以满足5.5G时代电信业务高性能、高可靠、易运维和平滑演进的要求。
为此,华为率先发布业界首个双栈容器解决方案,支持虚拟机和容器灵活部署,相比传统虚拟机模式,性能可提升15-20%,其具备的免联动升级也提升网络可靠性和易运维性。该解决方案还支持ETSI标准框架,可同时管理虚拟机和容器,用扩容替代新建,共享存量资源,相比传统方案,集成度可提升25%,业务上线时间缩短50%。
华为同步提出的“1+2+3”绿色发展策略,则旨在加速ICT行业迈向绿色未来,2022年华为就已经提出NCIe指标体系,而在2023年,该指标体系已经被国际电信联盟组织(ITU)接纳写入行业标准(标准号:ITU-T L.1333),成为电信运营商在迈向“碳中和”之路上一个重要的参考。
同时,NEE从1.0演进到2.0,把基站体验因子考虑进来,更加科学地指导运营商的绿色发展,并且已经在西班牙一家运营商的实际部署运维中得到实践。
技术方面,华为则聚焦通过端到端绿色发展解决方案,不断提升能效,通过极致休眠、智能关断等一系列智能解决方案,在保障网络基础体验情况下,不断降低基础能耗。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表达就是“用最少的瓦特输出最多的比特”。
此外,华为还在帮助运营商加速绿色发展:绿色站点、绿色网络和绿色运营,以绿色站点为例,从追求极简化走向智能化,通过对业务量的实时感知,进一步实现毫秒级的资源控制和关断,从而在不影响KPI的情况下实现全天候节能,提升节能收益。
与站点相关的配套电源也已经完成智能化革新,能够智能感知站点负载,气象,电价,市电可用度以及电池状态等,并进行动态调整,最大化使用太阳能,实现更少碳排放。
正是由于华为对低碳战略的踏实落行,其也成为2022年国际权威的环境非营利组织CDP(全球环境信息研究中心)的评定的CDP“A级榜单”中,中国大陆地区唯一入选气候变化“A级榜单”的企业。
华为对5G网络的普及和对5.5G网络的探索所做出努力,不仅在改变人们的日常生活,同时也在推动全行业向高效、高质量、节能、可持续发展迈进。(本文首发钛媒体App 作者/邓剑云 编辑/钟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