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网 2020年,疫情爆发席卷全世界,大部分行业都遭受到莫大的打击,供应链金融除外。
自2017年首次被写入国家政策后,供应链金融这个行业开始广泛地进入公众的视野,潜藏的市场也慢慢被人们发掘出来,就此逐渐成为被关注的重点对象,一度成为时代的风口。
后在疫情期间,许多企业岌岌可危,服务于实体经济的供应链金融行业则迎来了大爆发。即使如今疫情已成为过去式,但供应链金融的作用以及潜力并未随之消散。在行业蒸蒸日上的同时,部分行业相关企业的表现尤为突出。
10月18日,中企云链股份有限公司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书,联席保荐人为中信建投国际、农银国际、工银国际、迈时资本。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以2022年确权金额及融资金额计,中企云链是中国最大的独立数字企业确权平台,市占率分别为25.9%及31.3%。
供应链变“信用链”
供应链金融的发展起源于供应链管理。
在一条产业供应链中,普遍会存在着一个核心企业。核心企业在所处的产业供应链中一般拥有较高的话语权,面对上下游企业,核心企业处于一个相对强势的地位。
比如在苹果手机供应链中,苹果就占据着绝对主动的地位。出于苹果品牌的影响力,全球众多企业都想要成为“果链”中的一员。
根据今年5月份苹果公布的2022年度供应商名单,“果链”中的企业接近190家。作为供应链管理大师的苹果对供应链的要求也十分苛刻,比如在“芯片荒”时,台积电对其他企业提价10%-20%,但对苹果只能提价2%-3%。核心企业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鉴于核心企业的“霸主”地位,与供应链上游企业交易往往会采用赊账的方式。核心企业拖欠一级供应商的款项,而一级供应商也会拖欠二级供应商的款项,并层层传导。
而面对下游企业,核心企业则一般不允许赊账交易,同时还存在着对下游企业的应收账款,形成“他欠我,我欠你”的三角债局面。
所以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均有可能面临着资金压力,特别是中小型企业。但中小企业因为自身信用级别较低等各方面原因,导致难以在银行等金融机构实现融资。
于是,供应链金融应需求而生,并一度被视为解决三角债的“良方”,是为中小企业带来融资的天使行业。
但是随着行业的不断发展,供应链金融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暴露,甚至出现了著名的“承兴系300亿诈骗案”。
2019年6月,广州承兴实际控制人罗静被公安机关刑事拘留,引出了背后的300亿诈骗案。
承兴系公司利用与京东、苏宁的供应链贸易背景,私刻两家公司印章,伪造购销合同等融资所需材料,并虚构营收账款,先后与多家企业签订应收账款转让及回购协议等合同。
然后通过冒充京东、苏宁员工身份、截留并伪造应收账款债权确认文书等方式,令金融机构对虚构的应收账款信以为真,骗取湘财证券、摩山保理、上海歌斐、云南信托、安徽众信共计300余亿元。最终,承兴系公司通过虚假的应收账款实现骗取供应链融资80余亿元。
这个事件在当时市场上引起了轩然大波,也暴露了供应链金融存在的一个问题——确权问题。
资金提供方在供应链金融上主要通过核心企业提供的交易信息,为上下游企业提供供应链金融。这个模式下,看重的是对核心企业上下游进行“信用迁移”和“信用挖掘”,将供应链转变成为“信用链”。
但这一过程中,又面临信息不对称、确权困难等问题。此次递表港交所的主角,中企云链旗下云链平台便致力于解决这些问题,其本质是一个确权平台。
确权平台作为供应链金融行业的“衍生物”,极大地改善了上述供应链金融所面临的问题,并与之相辅相成。
云链平台是依托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以互联网链接的方式将产业数字化与金融数字化融合,实现了平台上用户的产业链上下游相关数据的透明度。将供应链打造成一个可信度更高的“信用链”。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以2022年确权金额及融资金额计,中企云链是中国最大的独立数字企业确权平台,市占率分别为25.9%及31.3%。
确权平台的财富密码
根据资料,中企云链是首家累计确权金额突破万亿元的独立数字企业确权平台。
招股书显示,中企云链的开放式平台架起了产业数字金融参与方之间的桥梁,开发出一个基于数字化、互联互通及数据交互操作的开放平台的生态系统,为供应链上的有关利益相关者提供服务。
截止2020年度、2021年度、2022年度以及截止2023年上半年,中企云链的收入分别是3.32亿元、5.50亿元、6.52亿元及3.99亿元;对应的年度利润分别是-4420.5万元、-2829万元、4568.5万元以及6196.8万元;毛利率则分别是59.3%、70%、87.7%、94%。
不难看出,中企云链近几年业绩规模在不断扩大,亏损幅度持续缩小,并于2022年成功实现扭亏为盈。在上述报告期末,该公司净资产分别为2.50亿元、2.18亿元、2.63亿元、3.25亿元。
中企云链旗下共有三大业务,分别为确权业务、场景数字业务以及其他生态业务,最核心的当属确权业务,包括了云信服务、保理服务、票据服务,而云信服务是核心中的核心。
2022全年及2023年上半年,确权业务为中企云链实现营业收入为5.97亿元、3.80亿元,分别占总收入的91.6%、95.2%。
其中,云信服务这一细分业务提供的入账数据为5.16亿、3.44亿,占总收入比例分别为79.1%、86.4%。毫无疑问,云信服务是中企云链收入的主要来源。
所谓云信服务,即核心企业登陆云链平台,在云链平台上确权云信,主动向供应商确认付款到期日的应付账款。供应商接收确权的云信后,可以拆分流转到更多链属中小企业,目前最高实现流转至25级供应商;也可以通过平台向核心企业授信的金融机构申请保理融资。
通过该服务,可以清理企业三角债,大幅降低供应链融资成本。同时,供应商还获得资金用于生产运营,享有与核心企业几乎同等的低融资成本。
通过云信在云链平台上的确权、拆分、流转及融资,还可以将核心企业在金融机构的闲置授信,普惠给链属中小企业。
由此可以看出,核心企业是中企云链拓展客户群的重要来源之一。核心企业往往能带动链属企业采用同一平台管理供应链资产。金融机构作为资金提供方同样重要,毕竟金融机构越多,意味着中小企业的选择也更多。
但相对应的,合作企业越多,存在的风险也越高。这种业务需要处理大量数据,若数据的收集、托管、使用或披露不当则会损害公司声誉,并对公司业务及前景造成重大不利影响。
截至2023年6月30日,中企云链一共与3845家核心企业、28.94万家链属企业以及2344家银行分支机构、21家保理公司建立合作关系,与同行相比,合作的核心企业数目最多。该公司销售及营销团队覆盖中国31个省市的102个城市,近三个年度核心企业留存率分别为约83.1%、87.3%及88.5%。
截至2020年、2021年、2022年以及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六个月,该公司确权金额分别为1301亿元、2484亿元、3555亿元及2242亿元。
上市可能与竞争对手
资料显示,中企云链成立于2015年,是由中国中车联合中国铁建、中国船舶等7家央企,工商银行、中信建投4家金融机构,北汽集团、上海久事、云天化、紫金矿业4家地方国企,金蝶软件、云顶资产等6家民营企业联合成立的央国企混合所有制企业。
自2019年起,相关股东便开始陆续退出。2019年,首钢集团、云顶资产、中国重机、中海投资、中铝资本退出;2020年4月8日,无锡航天国华物联网投资企业(有限合伙)挂牌转让其持有的中企云链2.7778%股份;2022年7月,最大股东中国中车将所持中企云链股权全数转让予天津经开区国资......
不过有相关人士指出,掀起这股央企退出潮的不是业务风险,更多或是利益最大化推动的。
截至2023年10月11日,中企云链的前三大股东为云顶资产、天津经开区国资局、中国中车旗下华兴国创基金,分别持有23.11%、20.73%、10.31%的股份。此外,该公司股东还包括金蝶、中国能建、招商局创投基金、中信建投等国资背景机构。
虽然有此背景,但中企云链最终能否成功上市还是两说。
与“供应链金融科技SaaS第一股”联易融科技集团对比来看,两者有许多相似之处,也存在着优劣之别。
联易融成立于2016年,并于2021年4月成功赴港IPO,成为首家上市的中国供应链金融科技SaaS企业,腾讯为第一大股东。
联易融与中企云链同为供应链金融科技解决方案提供商,主营业务均是提供以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推动的供应链金融服务。
从产品运行模式方面来看,两者应收账款流转平台模式相似,市场上也有较多的同质化产品,导致市场竞争激烈,往往采用收取更低的服务费打价格战的方式占据市场份额。
联易融的收入来源为解决方案的差异化费率以及利息收入,中企云链的收入则主要依靠“云信”服务在平台上收取的0.2%手续费。
从客户群体来看,中企云链的用户涵盖建筑、制造、服务、批发及零售等90%以上的行业;而联易融则是主要面向房地产、基础设施/建筑、互联网、综合企业集团及商贸/零售等行业。
合伙企业方面,2022年,联易融服务的客户及合作伙伴达1436家,包括1110家核心企业和326家金融机构,与中企云链存在着不小的差距。
不过,在营收能力方面,中企云链却不及联易融。
根据联易融招股书披露,2018-2020年度,该公司收入分别为3.83亿元、6.99亿元、10.28亿元,同期毛利润为1.94亿元、3.63亿元、6.3亿元,年复合增速高达80.2%。2022年,公司总收入及收益9.2亿元,中企云链同年营收为6.52亿。
若中企云链最终能够上市,或许其营收能力也将得到提升。
据招股书显示,中企云链本次募资将用于增强核心技术及基础研发能力、增强科技基础设施、提升销售及品牌推广能力、拓展国际业务、战略投资及收购与用作营运资金等。
造富雪道 | 人生就像滚雪球,只要找到湿雪和一条很长的坡道,雪球就会愈滚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