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受访者供图
算力被誉为新的生产力,数字时代正在召唤一张高效率的“算力网”。
从首次提出“东数西算”工程概念,到八地启动建设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并规划10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东数西算”国家工程启动8个多月,致力于将东部密集的算力需求有序引导到西部,使数据要素跨域流动,从而打通“数”动脉,织就全国算力一张网。根据规划蓝图,这样既缓解了东部能源紧张的问题,也为西部开辟一条发展新路,同时实现了碳达峰碳中和的绿色目标。
“东数西算”需要哪些技术突破,如何兼顾算力提升与节能减排,以及加码布局数据中心,怎样避免无序竞争?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在接受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东数西算”工程结合了中国经济发展以及能源分布的区位特点,是适应中国新时期国情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必要工程。
在邬贺铨看来,“东数西算”中的“西”也不是说西部任何一个地方都要去做数据节点,还要考虑该地区是不是在能源、土地以及相关资源上面有一些优势。对于被选择作为枢纽节点的西部地区要抓住这个机遇,要承接建设枢纽,同时要带动网络基础设施的发展。
算力是数字化转型重要抓手
新京报贝壳财经:如何认识算力在这个时代的作用,“东数西算”工程的战略意义是什么?
邬贺铨:我们要抓住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机遇,包括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来发现工作和生产中的一些规律,这就需要运用算力的计算和分析,以及算法和数据的支撑。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讲,并不需要自建算力,也不需要购买更多算法软件,可以利用公共平台上提供的模型、算法和算力以及数据。当然企业会自带数据,也可以自建一些模型和算法。
通过算力平台的计算,可以帮助企业进行工业设计、电网仿真、制药靶点选择等许多需要进行分析的工作。在各种各样的生产中我们都会有很多实验,过去这类实验实际上是一个试错的过程,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现在可以通过计算来模拟寻优,代替实际生产中的实验,大大节省成本,提升效率,因此在数字经济新时代,算力已经是我们作为数字化转型的一个重要抓手。
所以,很多国家都把算力作为未来发展的一个战略选择。在中国,东部经济比较发达,东部企业的计算需求也多一些,但是东部缺乏能源,我们需要把大部分电力传到东部去。现在来看,用光缆传输代替电力传输可以降低成本,如果把一些对时延要求不敏感的数据的计算和存储放在西部,这样一方面可以节省能源的输送,充分利用西部可再生能源优势,同时也有利于解决东西发展的不平衡问题。这是结合中国经济发展以及能源分布的区位特点来定的,是适应中国新时期国情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必要工程。
新京报贝壳财经:二十大报告提到绿色发展与区域发展,在你看来,西部地区怎样利用这次工程将发展效益最大化?
邬贺铨:“东数西算”中的“西”也不是说西部任何一个地方都要去做数据节点,还要考虑该地区是不是在能源、土地以及相关资源上面有一些优势,所以西部四个国家算力枢纽节点也是经过一定的选择。
对于被选择作为枢纽节点的西部地区要抓住这个机遇。一方面,要承接建设枢纽,同时要带动网络基础设施的发展,但是仅仅做数据中心毕竟还是重资产,不能完全靠这个带动GDP,还需要发展上下游产业,包括数据清洗、标注、前期的处理,数据中心机房安装服务等产业,以及数据中心的安防、制冷和电力等相应产业。并且通过这些产业来吸引人才,带动整个西部数字设备和数字产业发展。
随着数据中心进入西部,我们也希望,在承接枢纽的西部地区,尽快发展相应的绿电,比如风电光伏等。
新京报贝壳财经:“东数西算”工程对我国双碳目标有何作用?
邬贺铨:2030年中国要实现碳达峰,这是整体而言,对于信息产业来说,2030年还做不到碳达峰,因为无论数据中心还是基站总数都会继续增长。一方面我们要想办法提升信息技术产品能效,减少万元GDP能耗,另一方面,希望通过使用绿电替换化石能源,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尽管2030年IT设备能耗可能还不能实现碳达峰,但是大力发展IT产业,有利于帮助其他行业节能减排,所以总体上是正面的。我们发展“东数西算”,实际上更多的也是服务于传统产业,也会拉动绿电发展,我认为这是一举多得。
将算力转化为生产力,可帮扶中小企业上云
新京报贝壳财经:你之前提过,将算力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中还面临一些阻碍,这主要指什么?
邬贺铨:第一,尽管有算力枢纽节点,但也并不是说企业提出个问题,它就可以直接计算了,一般都需要结合企业实际。企业本身在数字化转型时,需要把数据盘活,比如通过各种传感器把企业生产现场的一些数据收集起来,只有有了数据才能去利用算力节点来进行训练,优化出模型。
第二,算力基础设施的建立,应该跟工业互联网发展并行,这样才能促进算力的进一步利用。更多的中小企业可能不仅缺乏资金、人才,也不知道怎么做,所以很多时候地方政府可以开放数据和应用场景,甚至免费为中小企业提供一些云服务。算力枢纽本身并不是免费枢纽,但是作为地方政府,也可以为当地中小企业上云使用算力提供一些经费和技术上的帮助,推动算力应用。
第三,我们说“东数西算”,相对而言东部是主动的,西部是被动的。东部的热数据在东部计算,相应的冷数据要到西部去存储,西部在建立算力枢纽的时候,需要跟东部进行协同,否则如果建完没有市场 ,就容易形成浪费。
第四,为了促进算力枢纽绿色化,我们应该有一些政策措施促进绿电使用,提升在这方面的使用比例。
第五,发展算力,同时要带动算力节点包括算法等软硬件的技术开发,目前一个服务器的PUE值(电力使用效率)还比较高,这影响到能耗,要在这方面加大开发力度,降低服务器自身能耗。
第六,整个算力网络要注重安全,其中包括枢纽本身和灾备,东西之间网络也要安全可靠。另外,比如一个算力枢纽同时为很多企业服务,那么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数据需要隔离,怎么保障利用算力时企业敏感数据不泄露,敏感数据不跨境等,这些都是我们要做到的。
最后一点是人才,西部地区尽管有土地资源、能源供应,但是比较缺人才。有人说东部的专家远程维护就可以,实际上根据经验,可能还是待在西部枢纽现场、有相应专业维护队伍,才能够及时排除故障,保障算力枢纽正常运行。可以利用数据清洗、标注等服务,先培养一些低端人才,逐渐提升支撑整个算力枢纽的人才能力。
新京报贝壳财经:现在建设了多个数据中心,但是存在协同度不足甚至重复性建设问题,如何提高这种协同度?
邬贺铨:基本上算力枢纽还是由各个企业在建,比如华为、腾讯、阿里、电信、联通、移动等,这些企业肯定会考虑东部和西部之间的协同。还有一些比如政府相关部门和企业,需要同时把数据放到东部和西部,也会考虑比例配合的问题。
现在没有协同的主要是,比如在西部的算力枢纽,一些地方政府觉得既然这个地方被定为枢纽,那么我自己也要支持建很多服务器机架,但是可能其本身直接开发市场的能力并不强,因此建了以后得不到很好的应用。同时,西部政府建的这些项目跟东部政府之间并没有协同关系,国家有关部门还需要东西部数据枢纽之间形成一种产业联盟关系,定期交流。
新京报贝壳财经:这么多算力枢纽数据中心运行,如何保障海量数据安全?
邬贺铨:除了设备本身的安全,数据中心尤其要考虑内容安全。首先,我们要存储数据、计算数据,要有接入和访问的认证,需要检查接入到这些数据的权限。其次,还要关注敏感数据会不会外泄。此外,要特别防止违规利用数据。比如在没有得到允许的情况下,不能跨企业调用数据。对于涉及国家安全保密的数据,更应该有严格的授权才能接入。
尤其还要警惕类似于勒索病毒这种外部入侵,它会恶意访问数据中心,所以数据中心本身的接入安全相对其他IT设备要更严格。当然,数据安全也包括数据中心管理人员的诚信安全问题,了解接触这么多数据,不应该将数据作为谋取个人利益的手段,比如买卖数据、泄露数据等。
数据中心的安全是IT安全的一个代表,因为其本身重要性,对于安全要求更高。
建设数据中心要与需求同步,防止揠苗助长
新京报贝壳财经:“东数西算”除了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还能带动上下游产业,这方面有没有实际案例?
邬贺铨:贵州贵安新区很早就往大数据上发展,引入了包括富士康、腾讯、三大运营商等算力节点落户,后来伴随这些节点又落户和发展了一些大数据产业,并且也争取了一些国内外IT产业在当地进行产品组装,使贵州IT产业几乎从零开始很好地发展起来。
当然,当地现在也在做数据开发,包括数据挖掘、数据交易等,应该说有了一个比较好的起点。其他西部地区相对于贵安新区起步要晚一些,但是这些地方也会注意到,不只是简单建一个枢纽,而是要带动上下游产业发展。
新京报贝壳财经:“东数西算”工程还面临哪些困难或挑战?
邬贺铨:首先,怎么让数据中心建设跟我们的需求同步发展。其次,建完数据中心,如何让更多企业去上云利用。现在很多企业有数据,但是并没有很好地利用,甚至即便建立了枢纽,有算力,它也不会用,这导致可能建完了数据中心也不能充分发挥效益。
在应对方案上,很多城市通过各种补贴帮助中小企业做上云服务,像华为、腾讯等也在部分城市推动了一些优惠政策,辅导企业上云。
新京报贝壳财经:当前很多主体建设数据中心和相关算力工程的热情高涨,如何理性布局?
邬贺铨:长远来看,我们要向信息社会发展,上云用数是一个比较可行的手段,而且算力枢纽的建设会为上云用数打好基础,实际上它是一个数字基础设施。从这点来看,用国家行为来引导发展,肯定是必要的。
但是,算力枢纽的建设本身是市场行为,由企业根据市场需要建设,企业是算力枢纽建设的主体,在投资建设时肯定会有它的理性考虑。我们要防止的是,一些地方政府揠苗助长,比如除了八大算力枢纽,现在很多城市比较迫切地建设本地数据中心。如果本身有计算需要,这样做未尝不可,但是脱离实际盲目建设,将来就可能无法很好地发挥作用。
另外,我们并不主张在东部过多地建设数据中心,还是要按照自身实际需要。更大的数据能力包括冷数据处理,还是尽可能放到西部。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孙文轩 编辑 王进雨 校对 杨许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