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Tech星球
文 | 贾宁宇
把科学大会拍成科幻大片是种什么体验?腾讯科学WE大会今年就做了这样的尝试。
四个中国的大科学装置——东方超环、中国空间站、中国天眼,“奋斗者”号,用数字建模高精度还原;一棵百年参天的“科技树”,运用虚拟拍摄等技术完美复刻;一个号称“超现实演播厅”的分会场在QQ上线,观众以数字人形象入场,在新次元宇宙里自由穿梭,观会交流。
今年,这场大会技术含量高,科学含量更高。四大国之重器背后代表性的工程师与科学家,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一位中国科学院院士次第登台,讲述各自学科领域的科研理论、研究故事、前沿发现。
一场硬核的大会,三个半小时,讲者置身的虚拟场景与演讲内容完美契合,辅以可视化动效,讲述晦涩难懂的科学原理,听者丝毫不觉枯燥,如同看一场科幻大片。
WE大会举办已走到第十个年头。一场以前沿科学为主题的科普大会,持续举办难得,年年维持内容高水准,呈现形式推陈出新更是不易。也正是这样一场全球顶尖水准的大会,推动热爱科学成为社会风尚,让上亿人次为科学兴奋着迷,也成为腾讯长期投入基础科学的起点。WE大会,虽腾讯所有,但为社会所用,其价值是难以估量的。
如果你是一位科学爱好者,将WE大会过往十年的内容连贯来看,或许更有共鸣。
推动宇宙大爆炸起源成为主流假说的霍金,在2017年WE大会舞台上鼓舞大家:“如果人类想要延续下一个一百万年,我们就必须大胆前行,涉足无前人所及之处!”这种勇于探索的精神,在本届WE大会上依然可见。
作为今年的演讲者,现任美国宇航局宇宙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John C. Mather展示了一张宇宙早期的照片。这是一张宇宙微波背景的辐射图,是他带领1万多名科学家,经过多年努力,促成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发射升空,最终获得的。
“这是宇宙诞生后大约40万年时的样子,当史蒂芬·霍金看到这张图时,将其称为二十世纪最重大的科学发现,因为它解释了宇宙的历史。”John C. Mather感慨说。
关于宇宙起源的探讨,一直是受人关注的科普内容。在历届WE大会中,与前沿理论物理相关的讨论随处可见。著名理论物理学家、2017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基普·索恩,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哈佛大学理论物理学教授丽莎·蓝道尔都曾在WE大会讲述了黑洞、暗物质等话题。
仰望星空之时,WE大会同样脚踏实地,关注地球上人类生命健康的科学发展。比如,治疗癌症仍是当今重大的医学难题,通过腾讯WE大会的多位科学家演讲,我们能一窥这个领域最前沿的科学进展。
2017年WE大会,中国科学家覃重军介绍了全球首例人造单染色体真核细胞的科研过程,该技术对人体衰老和癌症研究具有重要意义。2019年WE大会,美国科学院院士卡尔·朱恩则以《CAR-T疗法,能治疗癌症的疗法》为主题,介绍了新靶点有望帮助CAR-T征服实体瘤。
今年WE大会上,DNA修复之父、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托马斯·林达尔,讲述了“DNA会以⼀定的速率发⽣衰变,但碱基切除修复机制会不断抵消”的研发成果。这开启了DNA修复机制研究的⼤门,其提出的细胞修复⾃⾝DNA的机制,为治疗癌症等疾病提供了丰富的⼿段。
信息技术作为现代社会发展最重要的动力之一,历届WE大会也邀请了该领域知名科学家坐镇。2013年WE大会,万维网创始人伯纳斯·李亲临现场讲述网络的自由与开放。2017年,计算机科学专家、图灵奖获得者姚期智现场发布《量子计算的到来》主题演讲,预言量子计算机已经来到诞生前的“最后一里路”。
“在这里,放下商业上的思虑,只关注科学,用科学满足我们对这个世界的好奇与渴望。”十年前,在首届腾讯科学WE大会上,马化腾这番话为这个大会定下基调。邀请最顶级的科学家,呈现他们在基础科学上大胆假设与扎实求证的思考,这构成了WE大会的底色。
这是腾讯科学WE大会追求的纯粹内核。
WE大会纯粹的坚持背后,也有其变化的一面。
这种变化,集中体现在内容呈现的创新上。这是一场科学大会,但对项目组来说,更像是一个产品。产品讲究迭代,讲究形式创新。每一年,项目组都会在这个方向上绞尽脑汁。
拿今年WE大会来说,从直播体验看,不少科学应用展示做出了震撼的视觉效果,很多演讲嘉宾的场景也做到了虚实结合。
例如,中国⼯程院院⼠、中国空间站系统总设计师杨宏,他站在太空背景的环境中,一边介绍“中国空间站包括天和核⼼舱、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神⾈载⼈飞船和天⾈货运飞船五个模块”,一边随手挥动中几个舱室就重组在一起,重现了天空中组建天空站的景象。
转瞬间,背景又来到一座环形水池建筑中,在这里,中国万⽶海试总指挥、“奋⽃者”号总设计师叶聪,讲述中国万⽶载⼈潜⽔器“奋⽃者”号如何在马⾥亚纳海沟坐底探测。观众跟随“奋斗者号”进入万米深的大洋中,体会不同深度中海洋景色的变化。
上天入地后,WE会场再次穿越到4.36亿年的远古时代。中国科学院院⼠、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类研究员朱敏讲述了有颌类物种的出现与崛起,这⼀研究成果填补了“从鱼到⼈”演化史上缺失的最初始环节。观众仅用20分钟就感受到人类上亿年的进化史。
随着270°大屏的内容转换,WE大会现场一下就来到未来世界。等离⼦体物理学家、中国⼯程院院⼠李建刚带领大家“参观”了一个大工程。这是中国建造的世界上第一个全超导托卡马克东方超环,因其拥有类似太阳核聚变反应机制,⼜被称为“⼈造太阳”。随着镜头切换,我们得以游览未来核心聚变堆主机中的核岛真空室,了解它如何源源不断制造强大的能量。
本届WE大会的压轴环节,由腾讯高级副总裁郭凯天发布一棵“科技树”。绿木丛生、生气盎然的舞台瞬间变得具有未来感,一棵蓝色的大树伫立在舞台中央。
为了实现这种虚实融合的效果,项目组采用了目前最新的影视制作技术—LED虚拟拍摄。在腾讯互娱内容生态部(以下简称CDD)加持下,借助游戏引擎的渲染能力,制作出高仿真科幻场景,这样拍摄的画面就可以实时渲染输出,观众就可以看到虚实结合的场景。
此前,想要拍摄这种画面,演员或者演讲嘉宾要面对绿幕,发挥想象表演。如今大家可以在高仿真的场景中录制,虚拟引擎将渲染出的画面,实时输出到环绕的LED屏幕中。
据腾讯游戏CDD制作总监李海峰介绍,“为了能够解决不同项目的差异化需求,CDD虚拟影棚通过通用环境资产库,主题风格资产库,环境与道具资产库结合的方式,打好资产基础,同时CDD的资产团队也会承接高度定制化的资产需求,满足对应的影视创作。”
“CDD虚拟制作不仅在游戏、影视领域,还有虚拟实况活动,线下沉浸式互动体验,VR等其他虚拟现实结合领域的应用持续探索。”李海峰说。
除了现场内容呈现极具科幻大片感,今年线上参与的方式相比往届也有更创新的体验。
今年WE大会,不少观众可以通过QQ小窝进入“WE大会超现实演播厅”。用户可以设置“超级QQ秀”数字人形象,身着WE大会10周年的主题虚拟服装“Tech-Shirt”,欣赏全息投影的科学大装置,从“在线”到“在场”,身临现场般与其他观众交流。
据悉,这个虚拟场馆据悉可以容纳超千人,置身其中的小伙伴不仅能在演播厅观看演讲,还能和嘉宾海报打卡合影。大家因为学习知识而聚集,话题容易破冰。此外,用户还可邀请新认识的朋友来自己的QQ小窝,一同观看WE大会。
十年间,这个科学盛会从未间断。
从规格上看,腾讯从未降低标准。2015年项目组首次向霍金发出邀约后,其因身体状况拒绝,2017年向霍金发出第三次拜访邀约,终于成功。2019年,邀请清华的施路平教授未果,为了能让大会拥有登上Nature封面类脑芯片内容,团队亲自拜访讲述大会的历史和理念,最终打动施路平。
从发展上看,过去十年,以WE大会为起点,腾讯还推出了面向青少年的科学小会,聚焦医疗领域的医学ME大会。此外,从科普科学到助力科学,腾讯还发起了不少资金自助项目,支持科学家从事基础科研工作,如面向青年科学家的“科学探索奖”,鼓励从0到1原始创新的“新基石研究员项目等。由此,腾讯建立起一个金字塔式、长线投入的助力生态。
今年WE大会上,腾讯还宣布,将在前海新总部,建⼀座永久性的科技馆,并打造⼀棵真正的“科技树”。这是一个可视化的数字产品,将以基础学科为根脉,以学科的发展演变为枝干,系统性呈现百年科学的发展脉络及突破性成果。
“科技树”同样是今年WE大会的主题,它与这个顶级科学大会的理念不谋而合。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到马化腾青少年时期的趣事。
1986年,哈雷彗星出现在了地球上空,彼时,初中三年级的马化腾用一台望远镜,观测到76年一遇的哈雷彗星。他拍摄了照片,写了篇调查报告投稿到北京,拿到三等奖,获得了40元奖金。这是他人生之中赚到的第一笔钱,马化腾一度准备报考天文专业。
尽管马化腾没能成为天文学家,但这在他的心中种下了一颗科学的种子。2013年。以“Way to Evolve”为主题的首届WE大会重磅亮相,WE大会10年间,80多位全球顶级科学家在腾讯WE大会上演讲,已经有过亿观众线上线下观看。
百年科技树有传承科学之寓意。腾讯科学WE大会同样如此。科学的火种,有时候就在科学家的讲述中,不经意传递了。
正如曾登上WE大会的潘建伟院士,读高二时就与中国现代物理学研究的重要创始人严济慈有过交流。那是在他母校东阳中学办的讲座上,严老鼓励潘建伟要到科学殿堂来学习,最终潘建伟报考了中国科技大学物理专业,走上了科研道路。
12年后,潘建伟也回到东阳中学开讲座。当时,高中生陆朝阳就在台下,几年后,他成为了潘建伟院士的学生,如今是国内量子领域的杰出科学家,被顶级学术期刊《Nature》誉为“量子鬼才”。去年他也来到了腾讯科学小会,给孩子们做分享。
两次相遇,三代科学家,相继投身量子计算的事业。从他们的母校到受众更加广泛的腾讯科学WE大会,这是探索者与求知者的相聚。这种相聚,在腾讯科学WE大会上,步履不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