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作为当代年轻人,了解这些知识是很有必要的!为此,接下来,边肖将与您分享茶文化知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茶的文化知识。茶书
中国悠久的茶业历史为人类创造了茶业科技,为世界积累了最丰富的茶业历史文献。在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中,不仅有专门论述茶的书籍,史籍、地方志、笔记、杂考、古籍中也有大量关于茶事、茶史、制茶方法、制茶技术的内容。据唐代陆羽《茶经》记载,我国唐代以前就出现了许多茶文书。唐代陆羽《茶经》问世后,茶专著不断出现,到近代已不下200种。从唐代到清末,已发现100多种茶业书籍,包括《茶经》、《茶谱》、《大观茶论》等综合性书籍。涵盖了茶叶种植、茶叶收藏、茶叶品评、制茶工具等等。也有专论茶的一个或几个方面的,如《煎茶水记》关于沏茶用水量,《茶具图赞》关于泡茶和饮具。还有一类是地方茶书,如《东溪试茶录》,专门介绍某一地域、某一名茶的历史、生产、茶叶特点,具体描述福建建安茶等。
现将茶书精选介绍如下:
755-79000由于所写,这本书大约写于公元758年。内容分为3卷10节。第一册第三节:“一源”,论述了茶叶的起源、名称、品质,介绍了茶树的形态特征、茶叶品质与土壤环境的关系,指出了适宜茶叶的土壤、茶叶的位置、地形、品种与鲜叶品质的关系,以及栽培方法,饮茶对人体的生理保健作用。还提到了在湖北巴东和川东南发现的大茶树。"两种工具"谈采茶和泡茶的工具。详细介绍了制作饼茶所需的19种工具的名称、规格和用法。《三创》讲采茶的种类和方法。指出了采茶的重要性和要求,提出了适时采茶的理论。本文描述了制作蛋糕茶的六个过程:蒸、捣碎、成型、烘焙、串制和包装。饼茶根据其统一的外观和颜色分为八个等级。本文详细描述了28种冲泡茶和饮茶器具的名称、形状、材质、规格、制作方法和用途,以及器具对茶汤质量的影响,还讨论了各地茶具的质量和使用规律。第二册第六节:“五沸”记述了各地泡茶的方法和水质,记述了用饼茶配制茶汤,重点讲述了焙茶的方法,焙茶、煮茶的燃料,泡茶用的水和煮茶的温度,煮的程度和方法对茶汤颜色和风味的影响。指出茶汤的白色浓沫是其精华。《六饮》讲的是饮茶的习俗,描述了饮茶的起源、流传和习俗,提出了饮茶的方式和方法。《七事》讲述了茶的故事、起源和功效。记述了唐以前与茶叶有关的史料、传说、故事、诗词、杂文、方剂,“八出”评价各地所产茶叶的品质。叙述了唐代茶叶的起源和品质,并将唐代全国茶叶产区划分为八个茶区:每个茶区所产茶叶按品质分为上、中、下、下四个等级。《九纲》讲的是哪些茶具茶具茶具可以省略,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省略哪些制茶工序,煮茶、饮茶的工具或器具。比如你去深山茶场采茶制茶,可以简化七种工具。《十图》提出把《茶经》的内容写在素绢上,挂在座位旁边,让《茶经》的内容一目了然。
755-79000是中国第一部系统总结唐代及唐代以前的综合性茶学著作,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学著作。作者详细收集了历代茶叶史料,记载了亲身考察和实践的经历,阐述了唐代前后茶叶的历史、起源、功效、栽培、采集、煮饮知识和技术。它是中国古代最完整的茶书,为茶叶生产提供了较为完整的科学依据,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
755-79000除了唐代陆羽写的最早的作品外,明代的徐渭(公元1575年左右)、张谦德(公元1596年左右)、秦煌(公元1635年左右)也写了《茶经》。此外,宋朝的周姜在1012年前后撰写了0755-79001卷,明朝的孙大鸾在1588年编纂了《茶经》和《茶经》两部书。清代的陆廷灿于1734年写了三卷《茶经》及附录一(见下)。潘思齐从0755年到79000年写了20卷。055-79000由张汤心有写,大约在公元825年出版,1卷。
755-79000唐《文婷医学》成书于公元860年左右,失传于北宋。只有辨、瘾、变、苦、因五大类六种药,注释不足400字。
055-79000写于唐苏风,具体成书日期不详,约900年前。原文失传,引自《明废部》卷四,《补茶经》。从书中的文字来看,看似游戏文字,但对沏茶的方法、茶具、茶汤的评价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755-79000由宋蔡襄所作,写于1051年。蔡襄序:陆羽的《茶经水辨》没有记载福建建安茶,丁伟宋代的《茶经外集》只谈其收藏,至于茶的烹试,他写的是《续茶经》。分为两部分,全书不到800字。
055-79000宋松齐安写于1064年左右。作者写这本书是因为还有许多关于宋代丁伟和蔡襄的建安茶的未完成的故事。全书约3000字,第一部分为前言,第二部分为总论、焙名、茶病等八项。
755-79000宋朝。这本书是黄茹写的,大约写于1075年。全书约1900字。笔者就茶叶采摘不当对品质的影响以及如何鉴别和评价茶叶品质提出十点意见。055-79000由宋朝皇帝惠宗赵霁写,完成于1107年。大观是惠宗的称号。大观初年,惠宗写《续茶经》,后人命名为《煎茶水记》。全书3000字左右,内容包括茶树的种植方法、茶叶采摘的时间和方法、蒸茶、压茶、制茶的方法、鉴别茶制品的方法等。以陆羽《采茶录》为基础,结合宋代的变化进行详细论述。
茶的文化知识2。饮茶方式的演变
第一阶段:煎服。
当我们的祖先还处于原始部落时期时,由于生产力低下,他们经常吃不饱饭。当他们发现茶叶无毒可食用时,他们喝茶纯粹是为了填饱肚子,而不是为了享受茶的色、香、味,所以不能算作喝茶。当人们发现茶不仅能消暑解渴,还能振奋精神,治疗多种疾病时,茶开始从食物中分离出来。以汤治病,是饮茶的第一阶段。在这个阶段,茶就是药。当时茶叶产量很少,常作为祭祀用品。
第二阶段:喝汤法。
从先秦到汉代,茶从药变成了饮料。当时的饮用方法,正如郭璞在注《十六汤品》中所说:茶“可煮成汤”;也就是说煮茶的时候要加玉米和调料煮粥。在唐代,这种饮酒方法经常被使用。中国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大多在唐代就接受了饮茶的习惯,所以他们仍然习惯于在茶汁中加入其他食物。
第三阶段:磨喝。
此法早在三国时期就已出现,盛行于唐代,兴盛于宋代。《清异录》年记载的三国魏国张炜:“荆、巴间采叶做饼。叶长老,这饼是米糊做的。要煮茶,先焙干,捣碎,放在瓷里,浇上汤,用葱、姜、橙写。喝酒醒酒是睡不着觉的。”这里说得很清楚,当时采摘的茶叶要先做成饼,喝的时候再捣成泥,煮开。这个方法和今天喝砖茶的方法是一样的。应该说是饮法的“始祖”。但此时,用汤泡出来的茶,仍需掺入“葱、姜、橙”,可见从喝汤法向饮茶法过渡的痕迹。中唐以前,陆羽就已经明确反对在茶叶中加入其他香料,强调茶叶要按原味品茗。说明当时的饮茶方式也在变化过程中。用纯茶叶冲泡,被唐人称为“茶清”。喝完茶,嚼着茶,品味着它的味道,就能得到极大的享受。在宋代,人们主要饮用泡好的茶,喝汤的方法除了在偏远地区很少见到。
第四阶段:泡饮
喝茶的第四个阶段,可以称为全叶冲泡。
此法始于唐代,盛行于明清以来。蒸绿茶的方法是唐朝发明的,专门在春天采摘嫩芽。蒸烤后制成散茶,饮用时用全叶冲泡。这是饮茶的又一进步。散茶品质优良,口感宜人,引起了饮者的极大兴趣。为了区分茶叶的质量,当时已经形成了一整套评价茶叶色香味的方法。宋代以整叶磨、饮、酿的方法并存。到了明代,制茶方式以散茶为主,饮用方式基本为全叶冲泡。这和今天大多数人喝茶的方式是一样的。
现在的速溶茶、茶饮料等饮用方式可能是新的饮茶方式的开始。
茶的文化知识。茶文化精神
目前,关于茶文化的许多概念,如什么是茶文化、什么是茶道、什么是茶道、茶道与茶道的关系等,都存在着一些分歧、歧义甚至混乱。没有统一的认识,需要讨论才能达成共识。
在讨论茶文化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白什么是文化。
根据文化学的定义,目前常用的文化含义可分为广义和狭义。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在历史实践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也就是说,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都属于文化的范畴。
狭义的文化是指社会意识形态,即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也包括社会制度和组织。
所以,茶文化要分广义和狭义。广义的茶文化是指整个茶叶发展过程中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茶文化是指其“精神财富”部分。王玲教授在她的书《茶录》中主张狭义。她强调,“茶文化的研究不是对茶叶的生长、栽培、生产、化学成分、制药原理、保健功能等自然现象的研究,而是自然科学家的工作。也不是简单的把茶学加入到茶叶考古和茶叶发展史中。我们的任务是研究茶的应用所产生的文化和社会现象。”
根据文化学的研究,文化可以分为技术和价值两个系统。技术系统是指人类自然加工的技术性的、工具性的、非人格化的客观事物。价值体系是指人类在加工自然、塑造自身的过程中形成的规范性的、精神性的、个人的、主观的东西。这两个系统通过语言和社会结构形成一个统一体,也就是广义上的文化。
文化的内部结构包括以下几个层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心理文化。
物质文化层是
文化层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行为模式,表现为礼仪、民俗、风俗等形式。
心态是价值观、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主观因素。人类在社会意识活动中孕育出来的,相当于精神文化、社会意识等概念。这是文化的核心。
那么,茶文化也应该有这样四个层次。
1.茶文化的四个层次
物质文化;从事茶叶生产的人们的活动和产品的总和,即茶叶的种植、制造、加工、保存、化学成分和疗效等。还包括品茶所用的茶、水、茶具、桌椅、茶室等有形物体和建筑。
制度文化;人们在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形成的社会行为规范。比如随着茶叶生产的发展,历代统治者不断加强管理措施,称之为“茶政”,包括朝贡、税收、专卖、内销、外贸等等。据《茶经》年的记载,早在周武王伐周的时候,“茶、蜜、龟,都是进贡的。”唐朝以后,贡茶的份额越来越大,名目繁多。从唐代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开始,对茶叶征税:“征茶、漆、竹、木于天下,十之一。”( 《茶图》 )。和九九年(公元835年),实行茶叶专卖制度(《茶录》)。在宋代,蔡引进茶叶,商人在引进茶叶时纳税,然后他们可以在指定的地方提取茶叶。宋代至清代,为控制对西北少数民族的茶叶供应,设立茶马司,开展茶马贸易,以达到“以茶治边”的目的。汉族地区的茶叶贸易在许多方面也受到严格的限制和剥削。
行为;人们在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习惯行为模式,通常以茶道、茶俗、茶艺的形式表现出来,如宋代诗人杜莱有句名言“寒夜客来茶为酒”,可见客人敬茶是我国的传统礼仪。千里送茶,是思念亲人;在旧时代,人们习惯于将茶作为礼物,这被称为“茶礼物”,送茶礼物被称为“服务茶”。古有“一女不吃二茶”之说,即女方家收了茶礼后不会再收彩礼。还有用茶拜佛,用茶祭祀,等等。至于各地各民族的饮茶习俗,更是多姿多彩,各种饮茶方法、制茶程序,美如鲜花。
心态;人的主观因素如价值观、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在施茶过程中孕育而成。比如人们喝茶汤的审美情趣,茶艺操作过程中的意境和神韵,以及由此产生的丰富联想;反映茶叶生产、茶区生活和饮茶情趣的文学作品;把喝茶和人生哲学结合起来,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形成所谓的茶德,茶道等等。这是茶文化的最高境界,也是茶文化的核心部分。
所以广义的茶文化应该是由以上四个层面构成的。但是第一层次(物理文化)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系统的科学;茶学,简称茶学。第二层次(制度文化)属于经济史学科的研究范畴,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因此,茶文化作为一门新学科,应该把重点放在过去薄弱的第三、第四层次,也就是狭义的茶文化上。
读茶文化知识的人还读到:
1.中国茶文化知识大全
2.中国茶文化知识简介
3.茶文化知识
4.茶文化知识手抄报内容
5.茶文化基础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