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投资网 科技 走进三秦大地看振兴:村村不同“振兴策”,却有相同“精气神”

走进三秦大地看振兴:村村不同“振兴策”,却有相同“精气神”

初春的陕北,风还硬,沟壑间有残雪;行至陕南,漫山遍野的油菜花正在开放。

2月底,新京报记者跟随国家乡村振兴局组织的“弘扬延安精神,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采访组,实地走访了陕西省6个市、12个县区,看到了巩固脱贫的成果,看到了乡村振兴的前景。

目前,陕西省共有脱贫县56个,脱贫村6562个,脱贫人口142.2万户450.7万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是陕西省工作的重中之重。

曾诞生伟大延安精神的黄土高原,“内生动力”里最不缺的就是志气与智慧。但就如同陕北到陕南的迥异天气与地貌,巩固脱贫成果,也不会有什么四海皆准的固定模板,一路走来,每个村落,都有不同的“振兴策”,却有相同“精气神”,它们植根于延安精神沃土,在新时代呈现着不同的昂扬面貌与盼头。

陕北民歌博物馆里,展示的油画作品《走西口》。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自力更生的山地苹果,红火了生活

83岁的王爱雪,很满意“幸福院”里的火炕,虽然是新房子,但村里改造危房危窑,仍把土窑洞里的一些设施照搬保留了,老人住了一辈子土窑洞,很多习惯不好改,灶台也留着,年过八旬的她非要自己操持三餐。八年前,王爱雪从老窑洞搬进了村里的“幸福院”,孩子也在村里有了工作,日子过得就像她习惯的火炕一样踏实。

2015年,王爱雪老人从土窑洞搬进了村里的幸福院。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延安市宜川县云岩镇辛户村的“幸福院”,共有八套、十六间房,配套建有医务室、淋浴间、公厕、活动室。王爱雪的房间在中间位置,屋内陈设着沙发、桌子、灶台,还有火炕。“2015年,全国脱贫攻坚战打响,但村里有八户贫困老人、留守老人没有能力建新房,窑洞又年久失修,最后就由咱们支部牵头,协调用地,幸福院由老人们无偿使用。”云岩镇副镇长、辛户村党支部书记张延刚向记者介绍。

83岁的王爱雪在幸福院生活了八年。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曾经的辛户村,世世代代住土窑洞。”张延刚回忆说,过去村子穷,当了村支书后,他一门心思就想给村子谋个出路,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我是庄稼人,除了自力更生种地,没有别的本事。”考虑到村子的气候条件非常适宜苹果种植,张延刚率先承包了村里50亩地,连同自家责任田一次性栽种苹果60亩,同时带领村民平地400亩,全部栽种苹果树。庄稼人的“本事”,土地给予回报。几年后,漫山遍野的苹果树,不愁卖的大苹果。

这两年,辛户村不仅是苹果,蘑菇、畜牧等产业也发展迅速,很多村民在家门口就实现了就业。自主的产业发展起来了,村民的日子日渐富裕,那些没有劳动能力的老人也没有被忘记,一起从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土窑洞搬进了全新的砖瓦房。

陕西省乡村振兴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这两年,当地始终坚持把脱贫群众增收作为根本措施,而且会定期开展收入调度,同时促进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其中就包括发展山地苹果、“小木耳”等特色产业,强化新型经营主体培育。

红彤彤的山地苹果,红火的不仅是辛户村的日子。距离辛户村百公里外的延安市安塞区南沟村,也曾是“黄土沟”里一座普通的小山村,因为穷,村里“出行难、娶媳妇难、干事难”,被当地人称为“三难村”。记者探访时,村里的苹果树绝大多数实现了机械化种植,苹果销往北上广等40多个城市,60%的收入来源依靠苹果,苹果产业成了村里的支柱产业。

陕北气候适合苹果的生长,村附近的苹果生产加工车间里,展示着不同品种的“陕北籍”苹果。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搭建新的支部班子、把村里走出去的能人请回来、发展特色产业……谋发展,办法总比困难多,通过“支部引领、合作经营、企业带动、群众参与”的发展模式,昔日的“三难村”终于不再那么难,2022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到了19500元。

一切为民的精准扶贫 守住了底线

距离辛户村20余公里的白家庄村,张玉成的家装修得古香古色,干净的地砖,全新的木家具。2017年,张玉成和王爱雪一样从土窑洞搬进了新居。

白家庄村是脱贫攻坚期间建立的一个移民新迁点,这里住着三个自然村子的130户,其中脱贫户44户。60岁的张玉成是脱贫户之一。因为当地属于川道,受小气候影响只能种些玉米,收入很少。后来村里发展设施农业,村民们种起了大棚瓜果蔬菜,一年收入六七万元。但和其他村民不一样的是,张玉成还有额外的一摊子事儿——养牛,2018年,刚刚搬入新家的张玉成就贷款买了30头小牛犊,“当时帮扶干部跟我们说,思想要转变,胆子要放大,要多种经营。我就听劝,一边种地,一边养牛,开始两条腿走路。”

今年年初,国家乡村振兴局指出,2023年,要抓牢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和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两个重点,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守住底线,不返贫,白家庄村靠的是大棚产业和养殖,山阳县十里铺街道高一搬迁安置点则靠的是精准的就业帮扶。

高一搬迁安置点是2018年建成,目前共有搬迁群众750户2783人,居民来自4个镇19个村。十里铺街办高一社区驻点干部柳飞介绍,小区从平日管理中探索建立了“片区长+楼栋长+单元长+党员中心户长”和“防返贫监测员+就业管理员+文明引导员+民事调解员”的四长四员网格管理服务体系,实现了劳动力就业“需求调查、岗位推送、人岗匹配、输送服务”四个精准,确保了易地搬迁“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山阳县十里铺街道。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我们的防返贫监测员每周都会进行信息更新,随时了解动态。”去年10月,小区的一位防返贫监测员在走访时了解到,辖区一位50多岁的搬迁群众不幸确诊癌症晚期,治疗费用支出较大,存在返贫风险。社区及时研判,将该群众纳入重点监测对象,制定了针对性帮扶措施。为这位群众申报了临时救助资金,并纳入低保,提高医保报销比例。“他是家里的顶梁柱,病了之后,我们立刻给她的妻子提供了就业岗位。现在他的妻子在我们的社区工厂上班。儿子毕业后,我们也帮着介绍了工作。”

来自家门口的就业机会,终于让“留守”不再成为乡村的平常。山阳县凉水井村的陈娜喜欢按部就班的工作,方便照顾孩子。2018年,村里有了一家名为山阳县和丰阳光食用菌产业园,是集食用菌工厂化研发、生产、加工、销售、培训等为一体的示范园,看到产业园招人,陈娜便和丈夫一起到园区上班了。

山阳县食用菌加工厂产品展示 新京报记者王颖摄

产业园负责人介绍,“单产业园厂房里就解决了500人的就业问题,其中四分之一都是脱贫户。近两年,周边不少村民都开始在自家院子种蘑菇,园区会从他们手中收蘑菇,帮着销售。”

在产业园的旁边,还有一家电力电子元器件制造公司,同样提供着充足的就业机会。在山阳县,通过精准落实帮扶措施,建设产业园区、社区工厂、就业帮扶车间共268个,实现了有劳动能力易地搬迁家庭中至少能有一人稳定就业。

山阳县开发区企业员工正在车间里忙碌着。 新京报记者王颖摄

目前,整个陕西省依托防返贫预警平台,给783万户2641万农户建立了电子档案,全省设立31万名网格员强化日常监测,对监测对象均落实了精准帮扶措施。

创新发展的民宿集群 兴旺了村庄

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张家砭镇郝家桥村口,“农村楷模郝家桥”七个红色大字格外醒目。这座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深处的小山村,有着光荣历史。早在抗战时期,中共绥德地委通过开展“村村学习郝家桥,人人学习刘玉厚”活动,掀起了大生产热潮;1944年,郝家桥村被评为陕甘宁边区“农村楷模”。党的十八大以来,郝家桥村积极发展特色产业,荣获“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

郝家桥村宣传展厅外的陕北生活情景雕塑。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今年22岁的马迪是郝家桥村的一名讲解员,大学毕业后来到郝家桥村。虽然毕业后也有很多选择,但考虑到村里近几年发展迅速,旅游发展前景好,待遇又不低,马迪没有选择到更大的城市发展,觉得在家乡一样有好前景。这两年,像马迪这样安心在家乡寻找事业机会的年轻人,越来越多。

和陕北南部众多的村庄一样,山沟沟里的郝家桥村,长期受制于交通、气候、资源等不利条件,直到2014年,村贫困发生率仍然高达30.7%。2015年,村党支部书记刘振喜上任后,想尽一切兴产业,成立了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建成了生态果园、温室大棚、湖羊和生猪养殖场、光伏电站,大大拓宽了村民增收渠道。更依托村里丰富的红色资源打造红色旅游,打文化牌、做培训业、吃旅游饭,让全村找到了一条致富的路子。

郝家桥村红色旅游。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其实,陕西纵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是全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独特的旅游资源,只要创新思路、找准定位、做好服务,很多村子都能找到产业振兴的康庄大道。

一条石板路的两旁,闲置的土窑洞变身特色民宿,延安市宝塔区河庄坪镇的赵家岸村,把陕北特色窑洞打造成民宿集群,配以大棚采摘、山庄垂钓,因地制宜构建起完整的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很快让村子成为小有名气的旅游打卡地。

据驻村干部申健介绍,赵家岸村先后于2005年与2009年经历了两次整村搬迁,从山体窑洞搬进了美丽乡村新民居。整村搬迁后,300孔山体窑洞闲置。闲置的窑洞,后来居然被证明恰恰是发展旅游的“富矿”。2018年,赵家岸村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兀里红谣”民宿项目,按照“一院一景一主题”分两期对旧窑洞进行全面升级改造。项目2021年5月正式运营后,游客纷至沓来。

理论联系实际的数字农业 培育了劲旅

安康市汉阴县涧池镇军坝村,一个占地20亩的养殖基地里,直径8米、高1.5米的水池密集分布,匙吻鲟、黄辣丁、鲈鱼,养的都是市场上最畅销的鱼种。水质监测器、高清监测系统、24小时增氧泵、气象站等智慧设备,可以实时监测鱼的生长环境,实现自动投食、自动增氧、自动监测水质水温等,“通过手机轻松远程完成各种参数调试,让鱼时刻生活在最舒适的环境中。”基地技术人员介绍说。

军坝村党支部书记刘光兴表示,涧池镇军坝村距汉阴县城5公里,国道316穿境而过,是月河川道沿岸地理位置优越的村之一,也是汉阴县确定的乡村振兴示范村。去年,军坝村党支部与新华村永丰生态农业公司党支部结成“村企联”对子,抢抓住了水产消费机遇,利用洞河流域良好的水资源优势,村上出项目、企业出技术,统一鱼苗供应、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市场销售,打造了这个数字农业示范项目。

“今年基地计划投放中高端畅销品种鱼苗8万尾,年供鱼量可达18万斤,养殖产值可达200余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有望超过100万元。”刘光兴称。“下一步,我们会通过村上实施的光伏农业,发展循环农业。正计划在旁边建设蔬菜基地,利用养鱼后产生的水浇灌菜地,明年产值预计能达到400万左右。”

一路走来,类似军坝村这样通过技术兴村的例子比比皆是。三秦大地上,习惯吃苦耐劳的乡亲们,一旦摸索到了科技振兴的钥匙,一支支农业科技劲旅迅速形成。

新京报记者 曹晶瑞

编辑 唐峥 校对 柳宝庆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辛户村,苹果,张玉成,王爱雪,村里,老人,乡村,土窑洞,村村,发展,原创新闻,山阳县,军坝村,辛户村,王爱雪,郝家桥村

中国投资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辛户村,苹果,张玉成,王爱雪,村里,老人,乡村,土窑洞,村村,发展,原创新闻,山阳县,军坝村,辛户村,王爱雪,郝家桥村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辛户村,苹果,张玉成,王爱雪,村里,老人,乡村,土窑洞,村村,发展,原创新闻,山阳县,军坝村,辛户村,王爱雪,郝家桥村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