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投资网 财经 业务增长受阻,药明生物怎么了?

业务增长受阻,药明生物怎么了?

编辑 | 虞尔湖

出品 | 潮起网「于见专栏」

药物,作为人类攻克疾病的伟大发明,一直在为延长人类平均寿命而努力。各类创新药物的面世,也为一线临床提供了更多治疗思路。但国内创新药行业尽管得到了相关部门的大力扶持,可相较于海外药企巨鳄们还是有非常大的差距。

国内创新药领域做得较为出色的,无非就那么几家,因为其需要较长的研发历程、大量的资金投入和众多医疗机构以及相关部门的的同力协作,没有雄厚的资金实力根本无法完成。但近年来这个曾经受到了资本市场青睐的行业,也不得不经历一波寒冬,尤其是行业龙头药明生物。

创新药市场遇冷,市场转化率是关键

创新药,顾名思义就是其药物结构、成分或者是作用是之前所没有的。相较于仿制药而言,其有更为严格的筛选过程:疗效评价以及安全性评价都更为严苛。这也是为什么许多国内药企都不太愿意做创新药物研发,更倾向于做仿制药研究,毕竟后者成本低廉、能够迅速完成临床并上市销售,所需要的资金成本也更低。

相关部门自然也认识到这一点,近年也陆续发布了一系列创新药物领域的支持政策。比如说注册分类改革、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试点、创新药获得优先审评、专利补偿、药品试验数据保护等。这些措施都旨在加快创新药上市。许多风投机构也正是看到了相关部门这一大刀阔斧地改革,纷纷入局创新药领域,为创新药企业提供了足够的资金扶持。

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国内一级市场创新药企业融资事件数为130件,融资额为184亿。截至2021年,国内中国创新药市场规模为9470亿,2022年市场规模突破万亿元大关,约为10234亿。

可就在这双管齐下的大背景下,2022年国内创新药市场还是出现了不可避免的下滑态势,据公开资料显示,2022年I类创新药申请946个品种,其中化药申请452个品种,同比减少12.0%;中药申请42个品种,同比减少19.2%;生物制品申请452个品种,同比增长8.3%。

化药和中药类创新药下滑,往往是由于现如今的药品已经能够提供足够优秀的疗效,许多创新药往往只能朝“精准”“减毒”“副作用减免”等方向努力,功效方面基本已经很难有突破了。而这些是目前国内药企难以攻克的,更何况现如今许多相关项目补助,都开始考核市场转化率了。

创新药市场前后端割裂严重,是国内医药市场不得不面对的现状。后端推出的药物,得不到市场认可,且在医保体系束缚、商保体系不完善的情况下,创新药的推广更为受限。因此许多项目补助的考核,都额外增加了一条关于市场方面的要求,这恐怕也是令许多药企头疼的地方,毕竟一个新药上市推广周期是非常长的,说是一个长达三到五年的持久战也不为过。

药明生物作为国内知名的医疗研发外包企业,自然也不得不面对市场选择的问题,但其作为后端研发代工企业,2023年的日子也不好过:新增项目数腰斩,海外企业抢单严重等等,都让这个CXO行业的领头羊,倍感焦虑。

新增项目数仅为25,药明生物正在倒退

药明生物作为国内首屈一指的CXO企业,其强大的技术积累和研发能力享誉业内,因此许多有相应需求的企业,都会优先与其合作。这一点在其2022年年报中就可知晓。

据药明生物2022财年年报显示,集团总收益为人民币152.69亿,同比增长48.4%;毛利为67.24亿,同比增长39.2%,集团于2022年度实现自由现金流转正。如此傲人的成绩足以让药明生物稳坐头把交椅。

但就在三个月后,药明生物却迎来了坏消息:股价下跌17.02%。原因是,2023年上半年,集团仅获得了25个新项目订单,远低于往年45个的基准线,且国内项目占比甚至不足20%,这一消息足以让投资者对药明生物短时间之内的盈利能力产生了怀疑,毕竟没有新项目意味着其没有任何新的业务增长能力。

尽管管理层发言人表示,今年药明生物会争取完成80个以上的新项目续签,可如何才能在下半年完成55个项目签约呢,恐怕药明生物自己都找不到答案,因为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但药明生物项目增长受阻,在近年来已然是常态,只是这次直接腰斩,引起了市场的较大恐慌罢了。

自2020年开始,药明生物每年新增项目数都在不断波动,从2020年的新增103个,2021年新增156个,再到2022年的136个,2023年上半年新增25个。从数据上看,药明生物确实在经历着阵痛期。

而且业内人士介绍,2022年年报如此亮眼的药明生物,其实是在透支自己的未来。

管理层被追问为何上半年业绩如此惨淡时,其也直言不讳地表示,有多个项目在去年年底提前完成了签单,以确保资金回笼,进而保证2022年的业绩高速增长。但这种“透支未来钱”的方式,在2023年不再能故技重施,因为生物医药行业的寒冬正在席卷全球。

在疫情席卷全球的时候,几乎所有的生物医药行业,都获得了资本的青睐,这对于提供医药研发解决方案的CXO企业而言,无疑是巨大的机遇。但在全球疫情按下休止符之后,分析师也表示,现如今许多机构都在考虑,如何及时止损,叫停那些“概念性”的医药项目,因为医药行业的回报周期实在是太长了。

最新调研数据显示,2022年生物医药投资放缓,美国地区融资水平下降39%;欧洲地区2022年融资金额78亿美金,已连续两年下滑;中国2022年融资水平下降59%。

若说融资热度下滑让药明生物遭到市场挑战的话,那么许多药企不再与国内CXO公司合作,就是药明生物难以承受的打击,因为其业务大部分都依赖海外药企的委托,国内药企给予的项目仅占两成不到的份额。

高度依赖海外市场,药明生物窘况难逆

药明生物高度依赖海外企业的业务模式,其早就心知肚明,甚至还非常骄傲地在自己的官网上宣布:截至2022年4月末,公司的新增项目达47个,其中65%新项目来源于欧美市场。

在国内CXO行业可谓是说一不二的药明生物,在2023年上半年,仅拿到了一个国内的新项目,而同期海外项目是16个,如此悬殊的数字,也预示着国内创新药行业的持续疲软。

但如此依靠海外药企青睐的药明生物,在近期却被三星生物用价格战抢下了一个价值4亿美金的大单,这对于药明生物而言,又是一个不小的打击。

药明生物发言人对此表示,三星生物主打的就是低价抢单策略,以降低20%-30%的方式,抢夺订单,已是业内公认的手段了。但公司内部对于低价抢单策略不置可否,低价并不是决定因素,重点是客户认可和持续的签单能力。

而且,药明生物曾经如此亮眼的成绩,还得益于新冠业务。在新冠业务加持下,药明生物2022年的成绩单颇为亮眼:新冠项目贡献收入约32亿,占同期收入之比超20%。

但新冠业务不具有可复制性,药明生物也明确表示,新冠订单不会有增长,预计2023年新冠项目收益将显著下降,收入占比可能会低于5%。到了2024年,这块收入将会消失,聚焦传统业务才是未来发展的重心。

同时相关部门对于许多项目的补助也开始层层削减。有业内人士透露,相关部门为了进一步推动中小企业的发展,有意扶持一些资金流较为薄弱,但已有成熟业务链的企业,这对于药明生物来说又是一次不小的打击。

药明生物对未来充满自信固然是好事,但贸易战之下,医药生物行业所处的又是较为敏感的高端行业,许多海外企业都捏紧了自己的钱袋子,生怕自己的项目中途夭折。更何况已有辉瑞、三星生物的先例,若再不放下自己的身段,恐怕等到海外工厂正式投产后,也抢不到多少订单了。

高度依赖海外市场的药明生物,面对海外强有力的竞争者以及疲软不堪的国内市场,该何去何从,恐怕自己也没有一个准确的答案。

结语

药明生物作为一家专注于创新药物研发、生产的企业,其在疫情期间有着非常出色的业绩表现,但在那时其似乎没有将眼光放得足够长远,借力增长自己的传统业务,反而是大力拓展新冠相关生产线,丧失了一次腾飞的大好机会。

现如今药明生物失去了新冠业务的同时,还频频丢失海外订单,国内创新药市场也一直处于低谷期,药明生物该如何完成自己的业务增长承诺呢,毕竟这次药明生物连透支未来的机会都没有了,且看药明生物如何渡过这次难关。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news9.com.cn/n/a61698.html

业务增长受阻,药明生物怎么了?

中国投资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业务增长受阻,药明生物怎么了?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业务增长受阻,药明生物怎么了?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