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投资网 科技 陕西延安:小苹果助力富民兴村 红色文化激励振兴发展

陕西延安:小苹果助力富民兴村 红色文化激励振兴发展

央广网延安11月3日消息(记者张伟)“这十年来延安发生了很大变化,山上变绿了,环境越来越好了,以前沙土天气变成了如今延安人引以为傲的‘圣地蓝’。”延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张小兵经常深入延安各区县研究当地历史文化,对于这十年延安的变化非常熟悉。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新中国的摇篮。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党的十八大以来,延安市坚持用延安精神建设延安、发展延安,革命老区发展取得了明显进步。延安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实现跨越式增长,生态环境持续向好、高质量发展硕果累累。数据显示,2012年延安实现生产总值1271亿元,2021年GDP为2004亿元。

在“圣地蓝”映衬下的延安宝塔山(央广网发 杨海飞 摄)

如今,延安精神激励着延安人民在新时代的赶考路上奋力前行。延安正在用一个个创新发展的故事,书写着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新篇章。

从“黄土里刨食”到“吃上生态饭”:美丽乡村更靓丽了

“扬一把黄土风刮走”“发一次山水冲一层泥”,这几句陕北广为传唱的民歌歌词是曾经延安生态环境的真实写照。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老区群众选择了迎难而上,艰苦奋斗。植树造林、退耕还林,靠着一股拼劲,延安人民让大地变绿了,生态变好了。

数据显示,延安的森林覆盖率由2012年的45.4%提高到了2021年的48.07%,林草植被覆盖度由46%提高到81.3%,成为推动陕西绿色版图北移400公里的核心区,黄土高坡由之前的“光秃秃”变成了如今的“绿油油”。

经过数十年退耕还林,延安大地绿意盎然(央广网记者 张伟 摄)

生态转变的背后是延安转变农业发展模式,向生态要效益的成果展现。

“我这个棚是2021年建的,买羊和建棚一共投资了60余万元,其中县上给我补助30余万元。去年一年养羊综合收益达到30余万元。”党畔村养羊大户高启万正在养羊大棚里为羊添加饲料,算起收入他满脸都是笑容。

高启万所在的党畔村,过去村民散养式放羊,易造成植被破坏,水土流失,让村里陷入了越努力生态越差、生态越差越努力的恶性循环。

如今改为建棚养羊和生态种植相协同的绿色种养循环农业,每户村民能多增加收入超过100元,满山放羊破坏植被的情况也没有了,村里的生态逐渐变好了。村民用自己种植的玉米制作饲料,羊粪便又为玉米提供肥料,通过循环种养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农村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环境保护和革命老区群众致富可以实现共赢。”吴仓堡镇党委书记艾鑫告诉记者,党畔村推进农业生产方式向“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产品”的循环经济方式转变,推动畜禽粪污、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和化肥减量“双目标”的实现。

近十年来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为苹果产业发展也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依托独特的气候资源和生态优势,延安苹果成为了群众的致富果。截至2021年底,延安苹果种植面积331余万亩,产量超400万吨,分别占到全国的九分之一和陕西的三分之一。

延安市安塞区南沟村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曾是陕西省定贫困村。近年来,南沟村立足村情实际,引入龙头企业对土地进行集中整治,在2016年建成了高标准矮化密植果园。

苹果的种植极大地提高了南沟村村民的收入,也让该村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陕西果业集团安塞有限公司是南沟村引进的龙头企业之一,该公司承担了南沟村果农技术培训、果品收购和苹果产业后整理的工作。

陕西果业集团安塞有限公司全智能选果线帮助南沟村更多的好苹果卖上更合适的价格(央广网发 王琨 摄)

“我们每年邀请果业专家解决果农苹果种植中的各种技术问题,让当地果农在苹果种植中减少技术顾虑。另外,我们通过果品收购的方式,确保村民种植的苹果有销路、能卖上好价格。目前,我们在村里建立现代化冷库、全智能选果线,通过现代技术手段提升了当地村民苹果的品质和价格。”该企业负责人高瑞在采访中告诉记者。

据了解,南沟村陕果集团安塞有限公司的全智能选果线用现代化技术帮助果农将成熟苹果进行准确分级,按照一级果、特级果等分类包装出售。

高瑞告诉记者:“经过智能分选,分等定级,以质论价,为优质苹果进入高端市场拓宽了渠道,让好苹果卖个好价钱。由过去的混装卖到现在的论个卖,智能选果线已成为果企和果农实现互利共赢的好帮手,不仅公司受益,果农也受益。”

如何依靠苹果致富?如何高质量种苹果?如何创新形式卖苹果?延安果农给出了自己的“方程式”。

延安苹果喜获丰收(央广网发 侯康宁 摄)

“看着村里种了那么多苹果但产业发展缺乏年轻人,又缺少现代化的管理技术。我们要通过现代化管理理念和新技术种出好苹果,用新思维卖苹果,让乡亲们通过苹果种植致富。”2021年9月底,延安市志丹县永宁镇麻湾村党支部书记郝文龙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郝文龙另一个身份是当地合作社的带头人。2017年前后,在外地物流企业上班的郝文龙毅然辞去工作,回到家乡麻湾村,帮助村里发展苹果产业。

时隔一年,记者拨通了郝文龙的电话,电话那头的声音充满喜悦:“苹果收入不错,我们目前种了40多亩,今年挂果的有20来亩,按目前的价格估算下来收入能有40多万元。”

谈起产业发展的变化,这位“80后”村支书信心满满:“我们积极运用现代果园管理技术、聘请外面的专家指导果农、用互联网模式卖苹果,在现代理念的加持下,苹果种植的效益越来越好了。”

“近年来,延安苹果产业突出新品种、新模式、新技术、新主体、新装备‘五新’果园建设,创建高质量果园核心区22.6万亩,建成优质苹果基地330多万亩。”延安市副市长魏延安介绍,延安把产业发展的重心由生产端已经延伸至苹果产业链的全过程,推动农产品的多元化开发、多层次利用、多环节增值。

从“革命旧址”到“数字馆群”:红色文化更有新意了

初秋时节,漫步在位于延安吴起县胜利山的吴起革命纪念馆,从瑞金到延安、从延安到胜利,一件件文物、一幅幅布展把人的思绪拉回到了长征年代。

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在延安,红色革命旧址已经成为了这个城市的一部分,与这座城市密不可分。

目前,延安市共有革命旧址445处,革命类纪念馆30座,馆藏革命文物43673件,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13处,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6处。

吴起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园(央广网记者 张伟 摄)

“不止于生态的变化。这些年来,延安的红色景区的变化也很明显,景区数字化在不断地提高、游客的体验感也在逐渐增强,随着声光电等新科技的应用,景区越来越受年轻人欢迎了。”张小兵告诉记者。

“走,到延安去,重温红色记忆。”这是很多游客来延安的共识。

上圣地延安数字博物馆群,足不出户游旧址成了不少游客了解延安的新选择。

“圣地延安数字博物馆群”是延安创新形式通过“互联网+红色旅游”让革命文物“活”起来的“经典之作”。游客通过手机足不出户便可全景“游览”延安众多革命旧址。

720°全景、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3D体验……借助数字化技术,延安的红色文化越来越受到游客们的喜爱,用心去学、用心去悟,新技术、新思维让红色文化在新时代释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党中央在延安的13年留下了丰富的红色革命遗迹和包括‘延安精神’‘长征精神’在内的宝贵精神财富。”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二级巡视员汤彦宜表示,善用、活用、用足红色资源也是对革命精神的更好传承。

延安南泥湾吸引各地游客前来旅游观光(央广网发 舒隆焕 摄)

1985年出生的延安青年郭妍是延安红色革命景区的一名讲解员,近年来郭妍和同事创办的《杨家岭的早晨》报纸和微信公众号在传承延安红色文化方面不断探索。

如何让红色革命精神展现时代意义、为更多年轻人所接受是郭妍不断思考的问题。

“我们把红色革命景区搬进了手机,增加了革命精神传承的内容,丰富传播形式。另外,讲解中我们在保证准确的前提下适当增加讲解的趣味性,通过讲故事、唱民歌等方式增加红色景区对年青一代的吸引力,让红色革命精神更好地传播、传承。”郭妍告诉记者。

“进一步整理和挖掘红色故事,创新红色文化的表达方式。”其实和郭妍一样,近几年延安不少红色革命景区越来越重视讲解的丰富性和传播方式的多样性,让红色精神变得可触、可感。

如今,越来越多的延安人把红色文化搬上了舞台、放入了手机、引入了生活。沉浸式歌舞剧《延安十三年》、红秀《延安 延安》、实景演出《黄河大合唱》等一系列红色实景演艺作品,在动情传承延安精神的同时,也让广大游客的红色之旅更为充实、印象深刻,收获满满。

延安红色旅游演艺(央广网发 霍勇 摄)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延安的宝塔山上,一场融实景、音乐和灯光为一体的灯光秀正在通过别样的方式展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精彩的展演看得游客流连忘返。“十三五”期间,延安五大文化旅游板块加快建设,到延安的游客突破2.5亿人次,红色教育培训达到80.8万人。

“要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深入挖掘延安精神、南泥湾精神、张思德精神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加强革命旧址保护利用,规范提升红色教育培训,把延安时期的故事讲进新时代。”陕西省委副书记、延安市委书记赵刚说。

从“艰苦奋斗”到“创新创业”:革命老区更有活力了

“利用互联网模式,让更多外地游客了解延安苹果、吃到延安好苹果,也能让更多果农获益,最重要的是借助互联网思维打通农业与文旅之间的壁垒,推动农旅融合,放大农业效益。”年轻人曹海洋是“延安有我一棵苹果树”的项目负责人,谈起外地游客到宝塔区领养苹果树,他有说不完的故事。

“延安有我一棵苹果树”项目是延安宝塔区政府于2019年发起的公益品牌,通过推行“共享经济+定制农业+文旅服务”的模式,实现从“卖产品”到“卖服务”的升级,苹果产业和文旅产业的相互融合带动,提升了苹果产业的附加值。这也是延安利用互联网模式推动农业领域创新探索的一次有益尝试。

“延安有我一棵苹果树”产品展示(央广网记者 张伟 摄)

“打开手机,躺在家里就能看到自己认养的苹果树生长的各个环节。”曹海洋介绍,游客认养成功后,可以获得所认养苹果树的产量、果树挂牌、采摘信息及农耕体验、冷藏包邮服务,同时还可以享受观看红色剧目等文旅定制服务。

“延安有我一棵苹果树”项目一经推出便吸引了部分企业和消费者的积极参与,更重要的是为延安农产品的销售提供了多样的模式和更多的可能性。通过互联网模式吸引更多的游客参与到农业产业链中来,进一步拉长产业链,健全企业、果农多层次稳定紧密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逐渐探索出了“果业+旅游+文化+大数据”的现代农业管理新模式。

“互联网+”的思维让延安的农业产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而秦创原(延安)创新促进中心则为延安的产业发展注入了活力。

“秦创原对延安来说是个新机遇、新尝试,革命老区必须积极拥抱新时代。我们将搭建科技创新资源与成果转化应用服务平台,充分利用好秦创原这个好平台,有效推进创新资源向延安聚集。”位于延安高新区的秦创原(延安)创新促进中心工作人员李倩介绍说。

俯瞰秦创原(延安)创新促进中心(央广网记者 张伟 摄)

目前,秦创原(延安)创新促进中心已高效精准对接创新成果与产业需求100余项,将助力更多的新成果、新技术、新理念向延安聚集,让延安的高质量发展更有含“科”量。

尹轩是中国传媒大学(延安)众创空间的负责人,谈起前几年延安的创业氛围他十分感慨。“刚来延安时大家对创业接受度不高,当时创业的氛围在这里还未形成。经过几年的发展,在延安市各级部门的大力扶持下,目前这里的创业逐渐活泛起来了,延安的潜力正在逐渐显现。在新思维、新理念的影响下延安越来越有活力了。”

延安宝塔区电商直播融合孵化服务中心内主播正在销售延安特色红枣(央广网发 舒隆焕 摄)

据尹轩介绍,延安“宝塔双创街区”自2017年9月揭牌运营以来,截至2022年6月底,街区已成功“毕业”企业10家,街区企业营业收入达3.8亿元,直接带动就业1500余人,同时还拥有68个专利。

“作为延安市第一个国家级众创空间孵化器,街区探索建立了‘贝塔服务支撑体系’。”尹轩介绍,通过该服务支撑体系集中解决了企业从创立、招聘、培训、工商、税务等成长中的主要问题,全力服务创业企业,为企业加速成长解除了后顾之忧。

延安新区夜景(央广网发 刘浩 摄)

目前,绿色发展让延安群众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生态福利;秦创原带动科技成果转化正在革命老区生根发芽;红色文化在这里逐渐焕发出活力与魅力。新时代、新征程,延安这座涌动着求新求变的城市正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昂首挺胸、阔步前行。

百家读城

永远的延安

□ 厚夫

我常在想,一座城市应当有自己的主色调、自己的气质与风骨。那么,延安城的主色调又是什么呢?我以为就是红色。是的,红色激情而又浪漫,它既是革命的色彩,也是一个时代的象征,它也理应成为延安的主色调。

回望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历史选择了延安,延安也铸就了辉煌。延安以家的无私、家的温暖、家的宽厚支持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清凌凌的延河水,香喷喷的小米饭,哺育着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延安用宽厚仁慈的胸怀改变了中国现代史的轨迹,也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央红军长征的落脚地、抗日战争的指导地、新民主主义的模范试验地、延安精神的发祥地、夺取全国胜利的出发地,成为中国共产党成就伟业的革命圣地。

延安走进了历史,历史定格了永恒。当抗战时期的进步青年发出“延安是全中国最前进的地区,是全国青年们必上的圣城麦迦”的慨叹后,当新中国建立后无数寻梦者发出“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的心声后,“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就定格成为延安永恒的剪影。

永远的延安,是记录中国共产党丰功伟业的延安。延安拥有丰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文化资源,到处都是内涵深厚的革命旧址,素有“革命博物馆城”之称。其中归入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延安革命旧址”就有杨家岭旧址、枣园旧址、陕甘宁边区政府旧址、延安宝塔、南泥湾革命旧址、瓦窑堡革命旧址、洛川会议旧址等。除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外,延安还拥有大量省级、市级、县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些传达着一个时代精神的重要载体,用它们特殊的体温与生动的存在方式,讲述着中国共产党人在“延安时代”用小米加步枪所铸就的激情与辉煌。

延安拥有丰富而深厚的革命文化资源,使得它成为文学、美术、音乐、戏剧、舞蹈、影视等众多艺术形式所争相挖掘与表现的对象。从新中国成立到今天,以延安的名义整合历史文化资源而形成的艺术作品已不计其数。这些艺术作品在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中,着力表现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在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中的伟大功绩,阐发革命的历史逻辑,引起了读者与观众的巨大共鸣。

永远的延安,也是红色旅游的延安。特色文化是特色旅游的灵魂,而延安遍布着“中国红”。作为中国革命的圣地,延安一直是全国人民朝圣的殿堂、寻梦的故乡,人们来到延安,在宝塔山上、延水之滨、土窑洞里,找寻杨家岭、枣园不眠的灯火,感受一种崭新的民族精神。

与此同时,延安的道路交通等硬件设施得到根本性改善。动车、高铁、新机场的完善,使得延安的出行更为便捷,外地游客旅游的成本也大大降低。

如今,时代正大踏步地追赶未来,“延安往事”虽已成为岁月珍藏的记忆,但延安精神却成为我们奋进的强大动力。我们有充分的理由深信,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的不断提速,延安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家园的地位将更加突出,新一轮的“延安热”也将滚滚而来。

(作者系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延安市作协主席)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文化,苹果,兴村,延安,激励,生态,发展,南沟村,种植,红色,原创新闻,郭妍,苹果,延安,秦创原,南沟村

中国投资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文化,苹果,兴村,延安,激励,生态,发展,南沟村,种植,红色,原创新闻,郭妍,苹果,延安,秦创原,南沟村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文化,苹果,兴村,延安,激励,生态,发展,南沟村,种植,红色,原创新闻,郭妍,苹果,延安,秦创原,南沟村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