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专业考试最难的不是试卷而是勇气。因为都说跨专业的学生是考研最苦的群体,据说他们已经输给了别人在起跑线上,还要承受导师不客观的对待。不造谣,不造谣,不造谣,那些谣言和传说是真的吗?
误区一:跨专业最难的是专业课基础薄弱,不知道怎么复习。
真相:应该说跨专业最难的不是专业课基础薄弱,而是你明知薄弱却始终难以找到高效的方法去提高。在一些考研指导文章中,专业课的复习没有那么难;找到本专业的参考书目和真题,然后进行针对性有效的复习。最关键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恰恰是跨考生和本校考生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
误区二:跨专业考生会被导师歧视,因为专业基础不扎实。
真相:这是个伪问题。复试是因为老师们觉得该考生不适合在本校读研究生,而不是歧视。
不同于高考,研究生要选拔有一定知识基础、思维能力好、有科研热情、有科研潜力的人。复试的设置也是为了更好的了解学生,做好最后的把关,而不是仅仅根据初审的结果来决定是否录取学生。另一方面,招的研究生是导师带的,导师关心的是能不能选拔到合适的学生。比如跨专业的历史考试,有的同学是科技英语或者日语专业的,那么学中外关系的老师可能想收他为门下,因为他有语言的优势,可以更快上手。
有些同学可能对历史了解不多,但是思维能力很好。做思想史老师的老师可能更愿意接受。有些学生很冷静,能坐得住。社会史老师更愿意带,因为看档案要坐着不动。另一方面,无论是专业还是跨专业,对历史知识几乎一无所知,思维混乱,性格浮躁,没有一定的语言基础。可以说,如果找不到任何潜力做科研,被刷是必然的。
误区三:即使都是专业,老师也更喜欢我们学校的学生。
真理:早起的鸟儿有虫吃。这个学校的优势在于可以旁听目标导师的课程,提前找到自己想报考的老师,提前和老师沟通自己的想法和计划,有机会赢得导师的信任和青睐。
这种优势是大多数跨专业学生所不具备的。但前提是你是一只鸟。早起的虫子被鸟吃了,提前联系导师会有提前暴露自己弱点的风险,但你会失去被录取的机会。毕竟导师录取学生最大的标准就是合适不合适,绝不是任人唯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