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MetaPost
正如你所见,由Open AI开发的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ChatGPT惊艳全球,这款聊天机器人可以写诗、写小说、敲代码,几乎无所不能。
今年1月,ChatGPT刚刚发布两个月,其月活跃用户数就已达到1亿,这让它成为史上用户增长速度最快的消费应用。要知道,“1个亿”可不是个小目标,达到这一数字,Facebook用了4.5年,WhatsApp用了3.5年,Instagram用了2.5年,谷歌则用了将近一年。
“ChatGPT的意义不亚于PC或互联网的诞生”,比尔·盖茨对这个新风口不吝赞誉。微软已向OpenAI投资数十亿美元,这也足以说明微软对该技术的认同。
在国内,也掀起了一波类似于2016年AlphaGo的热潮,一时间,大厂不杀入ChatGPT领域,似乎就落后于时代了。
百度公布了自家类ChatGPT产品的名字“文心一言”,预计3月推出相应产品,澎湃新闻、每日经济新闻等30多家媒体已宣布接入“文心一言”;阿里巴巴透露自家的聊天机器人目前处于内测阶段;网易有道确认或将推出ChatGPT同源技术产品,应用场景围绕在线教育……
同时,随着ChatGPT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社会对其合规性呼声也愈发高涨,而国家对数据安全的要求或许将成为ChatGPT发展的生死命门。
浪潮下的泡沫
判断市场对一个概念是否买单,股价是最直观的晴雨表。
海外,数字媒体Buzzfeed宣布计划使用OpenAI的技术协助创作内容,随后股价暴涨近120%,这是该公司股价自2021年12月上市以来的最大涨幅。国内,二级市场上ChatGPT概念股的众生相令人感慨,国外至少是技术竞赛,国内则是股民的狂欢。
一些已然没落的公司搭上ChatGPT的快车,迎来了一波意料之外的行情。
2月7日,三六零在互动平台表示,公司的人工智能研究院从2020年开始一直在包括类ChatGPT技术在内的AIGC技术上有持续性的投入,但截至目前仅作为内部业务自用的生产力工具使用,且投资规模及技术水平与GPT-3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各项技术指标只能做到略强于GPT-2。虽然三六零坦承了技术差距,但此消息一出,2月8日,三六零开盘再度涨停。
一些已经从这波炒概念中受益的公司转而撇清关系,规避风险。
2月6日晚间,云从科技、海天瑞声、汉王科技等纷纷发布股票交易严重异常波动公告,称尚未与OpenAI开展合作,ChatGPT的产品和服务未给公司带来业务收入。以汉王科技为例,春节开市以来,受ChatGPT推波助澜,这家在2022年预亏损1.4亿的公司连续8天涨停,以至于深交所在2月7日向汉王科技发出关注函。但这不妨碍后一个交易日其股价继续飞升。
图 | 汉王科技股价
包括百度、阿里、腾讯、小米、字节跳动、快手等互联网科技公司先后发布在ChatGPT领域的技术布局。
腾讯方面表示,腾讯目前在ChatGPT和AIGC相关方向上已有布局,专项研究也在有序推进。腾讯持续投入AI等前沿技术的研发,基于此前在AI大模型、机器学习算法以及NLP等领域的技术储备,将进一步开展前沿研究及应用探索。
百度版ChatGPT项目名确定为“文心一言”,2月7日上午,百度港股涨幅扩大至15%,创去年2月以来盘中新高。
但如果你真正关心技术的进步,这些狂欢也许说明不了什么。有基金经理如是总结:“AI有可能成为新一轮的科技主线,就像之前的AlphaGo引起的投资热潮,ChatGPT也满足了大家在业绩真空期的一些想象空间。”
目前,国内ChatGPT概念股已经出现分化,鸿博股份涨停,天娱数科、梦网科技、拓尔思等不同程度上涨,汉王科技、慧博云通、岭南股份等明显下跌。
想分一杯羹并不容易
和国际大型科技公司普遍适度布局更远基础技术的情况不同,目前国内14家科技公司的研发支出主要方向仍是主营相关业务技术。
为吸纳技术人才,股权、薪资、福利等成为当下各大科技公司研发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2022年全球企业研发投入30强,华为第四、阿里巴巴第十七、腾讯第十八。
但虽然入场的玩家多,大家的产品大多都只能触及ChatGPT的皮毛,360创始人周鸿祎就坦言,虽然在数据和语料方面并不落下风,但预训练大模型依旧需要时间来打磨。在ChatGPT领域,美国超过了我们,中国公司和科研人员需要加速追赶。
前阿里云大模型负责人杨红霞也评论了目前互联网公司热衷于做ChatGPT的现状。她表示:“仅有参数规模达到100B以上的大模型才有足够的实力来提供高质量的对话回答。”
毕竟ChatGPT也是在国外用了近10年的时间,从英伟达的StyleGAN模型能自动生成图片,到DeepMind的DVD-GAN模型能生成连续性视频,再到OpenAI的ChatGPT模型生成自然能语言文本,都是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
除此之外,中国互联网大厂即使有钱、有技术能力,背后的性质和愿景跟OpenAI完全不同。
大多数互联网企业一直在追求“风口”,像之前的流量入口、电商、O2O、共享经济、金融等,最近一年又开始新一轮的“人工智能”风口,包括电商属性的阿里、游戏社交属性的腾讯,都在云、人工智能技术、无人驾驶方面频频发声,但是这一次风口与以往不同,人工智能需要长久的投入积累和技术沉淀。也是在这样大环境下,华为、百度、大疆等一些技术属性更强的企业以一个新的面貌和角色重新受到社会的关注和期许。
今年ChatGpt的大火,让国内互联网大厂不得不走出舒适区,虽然会面临很多困难,但我们很期待这种变化的发生。
ChatGPT背后的监管
尽管ChatGPT还算不上完美,但它无疑在重建我们对人工智能的认知,也再次唤醒了人类对人工智能的焦虑。
作为Open AI创始人之一,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给予ChatGPT很高的评价,但他也对人工智能潜在的安全问题表达了担忧。马斯克强调,AI安全需要立法保护,无论是飞机、汽车还是医疗,任何先进技术都可能威胁人类安全,而AI对于人类来说,则是一个更大的安全隐患。
在接受《时代》周刊采访时,OpenAI的首席技术官Mira Murati表示,欢迎包括监管机构和政府在内的各方力量介入。她指出:“现在正是监管机构介入的好时机。”
有业内人士指出,一旦通过接口平台,问及一些个人、企业等敏感信息的问题,这些信息不仅会暴露给接口公司,还会上传至Open Al的服务器,这都存在着潜在的暴露隐私的风险。
除此之外,在知识产权方面,ChatGPT被广泛用于生成专业文档和代码,引发知识产权侵犯及归属争议;非法使用方面,ChatGPT可能被用于辅助编写网络钓鱼代码、勒索软件等非法用途。
从全球范围来看,美欧等法律领域均已关注到这一问题,在其正在研制或起草的规则中也涉及到了相关内容。
在国内,2022年12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联合发布《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自2023年1月10日起施行,规定有对类似ChatGPT的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来生成内容的应用服务提供者、技术支持者提出了一系列要求,例如标注区分等要求。
美国《华尔街日报》此前刊文,指出中国关于深度合成技术新规的实施,标志着全球首次有主要监管机构对限制这一“最具爆炸性和争议性”的人工智能新技术进行全面的尝试。
除了法律法规,有观点指出,未来各国政府也有可能通过牌照制来规范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